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洪水滚滚来
秋风吹过,漫天落叶,秋雨凄凄而下,秋意日渐浓烈,才十月初,已有深秋之冷,冬日之寒。
感叹这多事之秋啊,秋雨淅淅沥沥的下,渭南洪讯席卷而来,一号洪峰、二号洪峰、三号洪峰接踵而至,直接导致渭河沿岸渭南段水位上涨,淹没万亩农田,沿岸百姓颗粒无收。
我家住渭河边,从小也见惯了渭河发大水淹没农田,对此本来没有太大的感触,但是当听到大荔县村庄被淹的时候,确实触动了我,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
都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可在我们渭南渭河沿岸可不一定,河滩地隔三岔五就会被渭河洪水淹没,所以作为农民的父辈基本不指望秋收能为家里带来收入。
虽然我们习惯了这种只淹河滩地的洪水,但也有淹没家园的例外,这个例外让人刻骨铭心。
那是年的8月底,我上初中二年级,记忆中那时整个暑假貌似都在下雨,渭河水位持续上涨,大家每天像是看热闹一样去大坝上看水,尽管水流越来越急,水位越来越高,可谁都没想到会决堤会淹没家园。
眼看着水位越来越高,水流越来越急,大有决堤的可能,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动员大家尽快撤离,学校也停课,以防洪水漠过大坝或者决堤的风险出现。
百姓们早已习惯了以往的不痛不痒,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更不愿意舍弃奋斗了大半辈子的家以及仅有的家产,迟迟不见撤离。
随着情况越来越紧急,政府人员不得已强制组织撤离,人们才不情不愿的打包行李不情不愿的走向撤离之路在县城有亲戚的投奔亲戚,没亲戚的服从政府的统一安置。
我记得爸爸开着三轮车拉着我和弟弟送去县城三叔家,一路上的壮观场面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有丈夫拉着架子车,车上放着家当,坐着小孩和老人,妻子在后面推,虽然是逃难,但是全家人也有说有笑,遇上熟人还互相问好打招呼,貌似也没有那么难过;
有两三个老人带着行李互相扶持着向前走,还有说有笑不急不躁的;
有拉着家里的耕牛、快要出圈的肥猪、看门的狗等,人们慢悠悠的都把家禽家畜向城里赶,生怕自己的劳动成果都喂了洪水,拉倒城里多少也会换点钱。
以我的观察和理解,包括我父母和周边人的反应,在逃难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忧伤和痛苦,至少表现出来的是淹了就淹了,水退了还是可以回去的,房子不在了可以建,只要地还在就能继续生活,这种农民对土地的执着深入骨髓。
年其实已经有很多年轻人南下打工了,打工挣的钱比种地要挣得多,也比种地轻松,即便在这种情况下父辈们也没有想过离开这个地方走出去务工,只有极少数人会走出去。
多年后走出去的人眼界宽了,手里也略有钱了,生活质量以及见识比守在村里的人要好得多,而且出去务工的人看起来比守在农村的人要年轻的多。
现在,村里基本都是老弱病残等人员还在种地,年轻人不管上没上大学基本都走向城市,不管做什么,总是要在城市里寻觅一项谋生的手段,城镇化的目的亦是如此。
我们撤离后不久便传来了大坝决堤的消息,大坝东边决堤,整个河堤以东全部淹没,西边避免了这场灾难,我家刚好在西边,幸免于难,随后西边的人陆陆续续回家。
东边淹没后解放军迅速展开了搜救工作,一幕幕感人的事迹不时传来,一个个英雄人物频频上电视新闻,在政府的协助下灾后重建的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自那以后政府对大坝的加固工程也陆续进行着,现在河堤路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天散步的、跑步的、骑自行车的略一不绝,俨然成为农村的后花园。
从那时我知道了英雄不止在书本里在电视上,现实中也有;政府的作用的是无穷大的,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是很强的。
洪水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听从政府的安排,跟随政府的脚步,一切困难都能解决。
所以今年渭河洪水淹没河堤泛滥,大荔县受灾群众不用怕不用灰心,你们所担心的问题政府会替你们考虑,你们的生活在洪水过后依然会继续,跟随政府的步伐做好灾后重建的准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