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郑国渠旅游的人,有几个去过真正的天下
去了趟郑国渠,看了些没人去的地方,今天给大家显摆显摆。
在陕西水利博物馆看了陕西的水利发展,对先贤李仪祉先生的“不做大官,只做大事”感慨之后,还不尽兴,就前往郑国渠首,踏访历史的遗迹,没有想到却有了更多的收获。
郑国渠首遗址
现在这条路修得不错,就是因为有个郑国渠风景区,不过我这次并不想到这个风景区,导航郑国渠首遗址,从路边的这条小路拐过去,是越走越荒僻,要不是有导航,我几乎怀疑我走错了路。
想不到通往大名鼎鼎的郑国渠首的路,竟然比一般的生产路还要差劲,全程单行道,幸好没有车来。
不过每个路口都有标志,让我放心没有走错路。把车放到了这个有碑子地方,虽然到泾河边还要一百多米,我是没有信心把车开过去了。
这边除了有个年泾阳县政府立的郑国渠首遗址碑外,还有一个“井渠”遗址,我查了一下,井渠就是地下水道。《史记·河渠书》:“其后莊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得水,可令畝十石。」於是為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往往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穨以絕商顏,東至山嶺十餘里閒。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这段文字经常选到高中历史考题,大概意思就是说:为治理盐碱地,庄熊罴向汉武帝建议开渠引洛水灌溉。汉朝派遣一万多名士兵先在地下挖暗渠,再将水从商颜山(今大荔县北的铁链山)引向东面。
不过这都是汉朝的事情了,估计这里的井渠遗址是在汉朝,朝廷对郑国渠重新整治留下的遗址,旁边一堆土,我也看不出所以然。
这条小路走起来倒是很舒服,旁边还发现了一棵桑葚树,桑葚正熟,吃了几颗,就看见了这块碑,这里就是郑国渠引水口遗址。旁边还有一块碑,写着郑国渠首遗址,这块国保碑是年陕西省政府立的。
站在岸边的高处看,这里刚好是泾河从山里出来的一个大拐弯处,远远地望过去山色蒙蒙,泾河水在这里是非常的清澈,静静地流淌。
小心注意点儿看,河道上竟然还有一个洗衣服的妇女,看来这水质确实不错。
这就是“八水绕长安”之一的泾河从山里刚流到平原上的样子。
对面岸边比较平缓,村庄和田野一片祥和,没有一点渭北旱塬的干枯感,就只因这里的一河水。水,就是大地的血脉。
我这个人比较愚钝,在岸边左看看右瞅瞅,就是找不到引水口应该是在哪个方位,估计岁月流逝,白云苍狗,原来的引水口早就找不到痕迹了。
但是凭什么这里要有一个引水口的遗址碑?看碑背后的文字说明,破坏严重,我就放弃了进一步探寻的心思。
白渠渠首遗址
原路返回,我们继续前行到郑国渠博物馆,谁知道车刚行了不到十分钟,就又有发现,旁边竟然就是白渠渠首、白渠故道、三白渠渠首遗址。
这倒是在我计划之外,下去的路封着,但是旁边还有一个停车场。
沿着砂石路往下走,也就一百多米就到泾河边上。
首先我们路过的就是白渠故道遗址,这个倒是很明显的能够看出来有人工开挖的痕迹,从泾河的河道直接另外引了一个水道。
白渠知道的人少,我把词条粘贴在这里,大家自己看看:
白渠建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为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因人而名,故名白渠。这是继郑国渠之后又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汉书·沟恤志》)。该渠在郑国渠之南,两渠走向大体相同,白渠经泾阳、三原、高陵等县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注入渭水,而郑国渠的下游注入洛水。
旁边还有一个三白渠渠首遗址。
三白渠是唐代的水利设施,在秦汉所发展的郑白渠基础上,另外又开凿了太白、中白和南白三大支流,世称“三白渠”,其灌溉区域主要分布在泾阳(今泾阳县)、栎阳(今栎阳镇)、高陵(今高陵县)、云阳(今云阳镇)、三原(今三原县北)、富平(今富平县)等区域。
有意思的是当时权贵贪婪,沿渠私设水磨和水碓等用水器械,灌溉水源被分流,灌溉面积不断缩小,特别是唐末朝廷政令不行,终使三白渠的灌溉工程全然毁於权贵的贪婪,失去其原有的作用。
人心可测,但是权贵的心是不可测的。
河边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家山水文站,张家山水文站系一类精度水文站、国家重要站、中央报汛站,据说这个水文资料对渭河防汛很重要,特别是每年汛期的时候。
我对水文是门外汉,就是看着这里和水利博物馆里面水文监测站的设置一模一样。
这里其实和郑国渠渠首遗址都是泾河的同一个大弯道,这里是在上游,郑国渠在下游,从这边向上游望,隐隐还能看到白渠的引水口。
郑国渠遗址博物馆
回到正路不远就是郑国渠博物馆,不过大门紧闭,我们把车放到广场,只能在旁边转转了。
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题写的馆名,这个级别也算是不错的,只是看着这里平时来的人不多。
旁边的石头上署名百岁学人陈大络题写的“郑国渠天下第一渠”,我不知道这个人,但是这个“天下第一渠”倒是名副其实,不算夸张。
去郑国渠风景区的人真是不少,来这个博物馆和渠首的人真是不多。两个渠首就我们几个人,我们几个人可真是不合时宜呀。
回来的路上,看着荠麦青青,心里不由得赞叹先贤的伟大,“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毛教员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渭北塬上有了水,就成了关中平原的“白菜心”了。
“举臿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秦代的咸阳,汉唐的长安,这个城市的伟大,离不开这里的水利工程。
从秦汉唐的水利工程,到现在我们一路经过泾干渠,作为农业文明的华夏古国,确实值得我们铭记先贤的伟大。
下次去郑国渠风景区旅游的人,去这几个渠首看看吧,相信你对“这天下第一渠”有更多的认识。
作者:云水终南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