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第一坝黄河安澜国泰民安黄河故事
6月30日17时46分,按照黄河防总调度指令,三门峡水利枢纽加大下泄流量,逐步开启4个底孔,2条隧洞降低水位排沙运用,腾出汛限水位以上库容迎接黄河主汛期。一时间,裹挟着泥沙的水流喷涌而出,怒涛翻卷,峡谷轰鸣,水花飞溅,彩虹凌空,呈现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景象。
“为保证泄流孔洞顺利开启,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高度重视,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防汛职工提前巡检防汛设备设施,确保设备完好率、可调率达到%。目前,三门峡水利枢纽局全体职工正严阵以待,迎接汛期洪水的到来,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
这当然不是三门峡大坝第一次泄洪,但是不管哪一次都是如此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在三门峡水利枢纽蓄洪坝上赫然写着这八个大字,这八个字恰恰蕴含了建坝的初衷。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初心
万里黄河,横贯九省区,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却也是有名的“地上悬河”。千百年来,黄河下游屡屡决口改道,泛滥成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治理黄河列入治国理政的重要议程。
毛泽东曾多次论及建设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对根治黄河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黄河,并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他指出,历代王朝都治黄河,但都没有治好,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周恩来作为肩负治国安邦大任的共和国总理,亲自挂帅,倾情倾力领导黄河治理这一伟大事业。
年,黄河规划委员会组织数百名国内专家,会同苏联专家一起,编制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治理黄河的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同年11月29日,按照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邀请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听取苏联专家组组长柯洛略夫关于“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基本情况”的报告。
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在会上指出:根治黄河的方案,不仅解决了对我们危害最大的黄河洪水,而且帮助我们解决了灌溉、发电问题和将来的航运问题,这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最迫切需要的。
年8月,黄河规划委员会委托苏联专家设计三门峡大坝和水电站。年底列宁格勒水电设计分院完成了《三门峡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提出大坝和水电站按正常高水位米一次建成,年前正常高水位保持在米高程,年第一台机组发电,年全部建成。由于初步设计选定的正常高水位,对关中平原影响很大,因此引起了争论。
对会上的几种不同意见,周恩来要求进行一次模拟试验,分别按三种不同的坝高设计,测定一下汛期最高水位情况,并要提出豫、陕、晋三省被淹地方和良田的具体数字。他号召专业人员要深入实际去摸索、调研、勘察、研究论证,弄清各方面的情况后再作出结论。这些要求彰显了领导人对治黄事业的科学审慎态度。
关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目标和运用方式的争论,历时一年半,在周恩来的大力协调下,各方意见基本得到统一。周恩来提出的“确保西安,确保下游”的指导思想,也成为后来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历次改建所遵循的重要原则。
三门峡水利枢纽于年9月蓄水运用后,水库碧波荡漾,黄河下游也开始出现河槽下切、泥沙冲刷的好势头。但由于对水库泥沙淤积问题估计不足,蓄水运用一年后,水库发生严重淤积,有91%的泥沙淤在库里。至年3月,米高程以下库容由原59.3亿立方米减至43.6亿立方米。库区淤积“翘尾巴”上延,潼关站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抬高4.31米,渭河口出现“拦门沙”,致使渭河下游过洪能力降低,两岸地下水位抬高,农田淹没、浸没、盐碱化面积增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
“要把黄河治理好,把水土结合起来解决,使水土资源在黄河上中下游都发挥作用,让黄河成为一条有利于生产的河。”根据周恩来提出治理黄河总的战略方针,最后决定本着“敞开排沙”和“径流发电”的原则,对三门峡工程进行改建。
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周恩来始终萦绕于心。年5月,周恩来提议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到三门峡去,研究工程改造,解决泥沙淤积问题。在周恩来的鼓励下,清华大学水利系迁至三门峡办学长达九年之久,进行教学、实践和科研三结合,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为三门峡工程的成功改建作出了积极贡献。
据史料记载,年至年,周恩来就三门峡水利枢纽建设召开专题会议、作出重要批示、约谈相关人员等即达百余次。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从酝酿建设到改建成功,蕴含了包括领导人在内的许多人的心血。
三门峡水利枢纽经历了中国水利建设史上难得一见的复杂曲折过程,探索出了在多泥沙河流上修建和运用水库的成功经验。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和运用,是人民治黄的一次伟大实践,为多泥沙河流的治理开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实现
“黄河水在三门峡只要不是汛期都是清的。”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季利说,三门峡水利枢纽这座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防凌、灌溉、减淤、供水、发电等任务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季利说,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以来,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下游两岸人民提供灌溉供水和生态之利,造福当地及黄河下游两岸人民。三门峡水利枢纽的建设和运用,不仅为黄河岁岁安澜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而且为多泥沙河流的治理开发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三门峡水库运用经历了“蓄水拦沙”(年9月—年3月)、“滞洪排沙”(年4月—年10月)、“蓄清排浑”(年11月—今)三个阶段,特别是“蓄清排浑”运用方式的成功实践,为小浪底、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门峡水库投运以来,黄河下游引黄灌溉面积已经发展到近万亩,同时,库区豫、晋两省利用水库蓄水发展农业灌溉,灌区面积已达多万亩。还为沿黄20个地市和多个县及中原油田、胜利油田提供了足够的工业和生活用水,同时还为引黄济津、引黄济青以及中原油田、胜利油田补水作出巨大贡献,有力促进了黄河下游与库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河凌汛,历来是威胁黄河下游河道安全的主要灾害,解放前因凌汛决堤而泛滥成灾的事几乎年年发生,给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三门峡水库投运后,黄河下游防凌工作进入了以水库调节为主的综合防凌新阶段,避免了下游小流量封河和“武开河”,黄河下游再也没有发生过凌汛决口。据统计,三门峡水库投入运用以后,类似年、年因凌汛决口的凌情有6次,由于适时运用,每次都避免了“决口”的危险。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与小浪底水库共同确保黄河防凌安全。
“三门峡水利枢纽建成运用后,三门峡库区周围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气候和新的生态平衡,形成了以大禹渡等为代表的提灌站供水的农业灌区,也是工业稳定取水的依靠。”季利说,库区多年来形成的多平方公里水域,已经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对调节地区气候、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库区湿地滩涂及水域饵料丰富,为候鸟栖息、生存提供了极佳的环境,是候鸟迁徙停歇和越冬的天然场所,是国家珍禽白天鹅、鹤类等的栖息地。
近年来,在三门峡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每年入冬到次年初春季节,数以万计的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临三门峡库区越冬,三门峡库区已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中国大天鹅之乡。
新时代,书写新篇章
三门峡水电站作为河南电网两个重要的大型水电站之一,多年来在河南电网的调峰和电网的安全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电站现有装机兆瓦,为促进豫西地区工农业发展和保证河南电网以及华中电网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优化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面对黄河水沙变化的情况,开展优化运用研究,要紧紧抓住黄河水沙不协调的牛鼻子,配合小浪底,两家一起更好的发挥水库的功能,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减淤,尤其是调水调沙发挥作用,减轻黄河下游的淤积。”三门峡水利枢纽管理局防汛抗旱办公室主任季利说。
据了解,目前,三门峡水利枢纽正在推进的主要工作除了有枢纽功能恢复提升之外,还有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当前,三门峡水库具备了进一步优化运用的条件。实施三门峡水库汛限水位分期控制运用,全面发挥三门峡枢纽在水沙调控体系中的重要功能;适当抬高非汛期运用水位,极大地改善库区生态环境,提高库区生物多样性;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为黄河下游抗旱储备水源;促进库区周边地下水位回升,改善用水水质,助力库区生态保护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三门峡水利枢纽及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中流砥柱、张公岛、梳妆台、大禹治水、古栈道、人门神门鬼门等等。枢纽成立的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工作组已经多次进行调研讨论,形成了初步工作方案。旨在进一步做好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传承弘扬黄河三门峡文化,充分发掘三门峡水利枢纽蕴含的时代价值。
编辑:张艺千
来源:大河网、河南印象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