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有书
有书君说
三代之周朝,上承夏商之基,下启秦汉大业,曾发展出在当时近乎完美的礼乐制度。
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与开创者周武王,在历史上备受赞颂与尊崇。
在他们身边,有一位神秘莫测、功劳卓绝的人物,那就是被荀子称为“圣臣”的姜太公。
君臣之间的相处,向来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学史以明志,鉴往而知来。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内圣外王”的周文王、灭商建周的周武王,与兵家鼻祖姜太公的相处之道。
渭水之北钓江山
人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
用以形容姜太公坎坷多磨的一生,再合适不过。
他出生时家道中落,前半生漂泊困顿。做过卖肉的屠夫,也卖过酒食。
微末的工作和艰苦的生活没有消磨他的志向,姜太公始终坚持学习天文地理,研究治国安邦之道。
《史记》记载,传说姜太公曾为商纣王做事,但因纣王残暴无道,姜太公离开了他。
后来四处游说诸侯列国,没有遇到一位知遇之君。
难以想象,在人的寿命普遍较短的三千多年前,姜太公直到七十岁还一无所成,困居家中。
听说西伯侯姬昌尊贤纳士、善待老人,七十多岁的姜太公来到姬昌的周国。
借着在渭河北岸垂钓的机会,姜太公遇见了外出狩猎的姬昌。
这次会面,被民间传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文学作品《封神演义》中,姜太公当年钓鱼的鱼钩是直的,他说:
“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也不向曲中求。我不是为了钓鱼,我钓的是王与侯。”
宁愿光明正大求取,绝不卑躬屈膝。
垂钓王侯的姜太公,凭借满腹经纶与胸中韬略,展现出强大的自信。
想让别人相信你,你要先相信自己。
自信的人才自带光芒,能吸引他人目光。
见识了姜太公渊博不凡的谈吐,姬昌不禁说道:
“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太久了。”
姜太公因此被称为“太公望”。
姬昌与姜太公一同乘车回去,立即拜他为“太师”,位居三公之首,成为辅弼周国国君的首席智囊。
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与人交往合作,总有一方要先于对方付出。
先付出信任,往往是最难迈出的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
但居上位的姬昌,能对出身寒微、年逾古稀的姜太公,先付出一份信任而委以重任;
半生怀才不遇的姜太公,能赶来周国、垂钓河边以待姬昌,同样是先付出了一份信任。
这份智慧与胆魄,成为了他们相互信任的最好开始。
明·戴进·渭滨垂钓图
雄才伟略尽施展
伯乐慧眼相识,良驹日行千里。
姬昌的信重,让半生择主不遇的姜太公,在周国尽情施展雄才伟略,创下千古政绩。
姜太公暗中为姬昌策划,推行德政以推翻暴虐的商纣政权。
周国在姬昌和姜太公的治理下,人们相互谦让、长幼有序。
其他诸侯听说西伯侯姬昌积善修德,纷纷请他裁决是非。
虞国和芮国发生纠纷,来请姬昌断讼。
两国的人还未见到姬昌,仅仅见识了周国谦让有礼的民风,便惭愧地说:
“我们所争的,正是周人所耻的,还去(找西伯侯)干什么,自取其辱罢了。”
于是彼此谦让着回去了。
这件事被其他诸侯听说之后,更加奉姬昌为天下诸侯的德行楷模,从此人们称他是膺受天命的文王。
周文王姬昌用姜太公的权谋奇计,对内明道行仁;对外讨伐崇国、密须、犬夷等国,逐渐开创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全新局面。
是姜太公忠心效力,以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精明才干,成就了周文王的地位与美德,助他收服天下诸侯民心。
是周文王虚心纳谏,以识才所能、用才所长的气度胸怀,成就了姜太公兵家之鼻祖的地位,使他得以在军事政治上卓有建树。
他们相互信任,敢于向对方托付自己的终生事业,互补所长、相互照亮,成就了彼此。
周文王
牧野之战商周换
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周文王为建周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周文王过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号为武王。
没有发生“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套路,周武王更相信老马识途。
周有取代商纣的宏愿,当心往一处想,力也会往一处使。
武王继承父志,重用姜太公,尊他为“师尚父”,给了他无以复加的尊宠,让他继续问政主军。
当武王率军东征商纣时,军队出师之际,德高望重的姜太公亲自主持誓师大会,说道:
“苍兕苍兕(指掌管舟楫的官),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
行军到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的有八百之多。
诸侯都说:“可以征讨商纣了。”
但武王和姜太公认为时机不成熟,故而武王毅然收兵,与姜太公一同写下《太誓》,记述武王对诸侯及大臣的告诫。
这一次孟津观兵,从出师到退兵,姜太公始终站在重要位置,武王也相信他的判断。
两人同进退,试探列国诸侯,完成大规模军事演习,为伐纣积蓄了力量。
又过了两年,商纣“谗言进用、忠良远黜”。
王子比干被挖心;重臣箕子被囚禁;纣王长兄微子弃官出走;百姓敢怒不敢言。
殷商分崩离析,纣王众叛亲离。
姜太公认为时机成熟,向武王提出伐纣。
但发兵之时,武王占卜得到不吉的卦象,行军途中又遇到暴风骤雨,群臣动摇惧怕。
唯有姜太公力排众议,最终坚定了武王伐纣的决心。
在商朝都城朝歌郊外的牧野,诸侯与周汇合,共同伐纣。
商纣的军队溃不成军。商纣王逃到他修建的宫苑鹿台,被追杀而死。
牧野之战时的姜太公
战后,周武王与姜太公进行了一系列收服民心的善后工作。
在社坛祭祀;散发鹿台的钱币;发放屯粮;加固比干之墓;释放箕子;迁九鼎于周。
自此,周朝建立。
牧野之战中,武王相信姜太公的才能,便用人不疑。
卦象示警、天气反常、群臣反对,在外界条件诸多不利的情况下,武王依然选择相信姜太公的判断。
信任,就是在明知道或许会遭受损失、需要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还是选择相信。
真正的信任难能可贵,当有人愿意给予这样的信任,应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
正如姜太公没有辜负武王的信任,最终助武王赢取天下。
周武王
封齐营丘定东边
武王灭商建周以后,首封姜太公于齐地营丘,建立齐国。
任何人都渴望被认可,论功行赏是对有卓越贡献的人才最实在的肯定。
姜太公被封于齐国后,治国有方,为周朝稳定了东方。
后来周成王继位,遭遇管叔、蔡叔、霍叔作乱,淮夷等地起兵反周,成王派人告诉姜太公:
“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
于是姜太公辅佐当时摄政的周公旦,运筹帷幄,领兵平乱,再一次为周朝立下赫赫战功。
齐国也因成王之命,得以征讨各国,逐渐成为泱泱大国。为未来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基础。
荀子说:“周之太公,可谓圣臣矣”。
为人臣属,这是至高评价。
但若没有贤明圣德的周文王慧眼识才、周武王大胆用才,历史的长河中不仅少了耀眼的军事家、谋略家姜太公;
或许也没有“郁郁乎文哉”的周礼和西周建朝、天下归心的风采;更不会有春秋齐国的大国之风。
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他们之间建立了真正可贵的信任,并以相互信任为根基,成就对方的同时,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孟子曾说: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以尊重为前提,以信任为基础,彼此成就,方是君臣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