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河与一片土地

皮肤科医生刘军连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9375234.html

有这样一条河,她穿越了华夏文明的中轴线,一路逶迤,浩浩荡荡,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中华母亲河的怀抱。她养育了两岸大地无数的生灵,滋润了泱泱华夏悠久的文化。

这就是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关中人的母亲河。亘古渭河水,养育华夏人。

渭河流经的关中地区,万年以前,这里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渭河冲积出的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河流遍布。先民们在这里得到了繁衍生息。距今约70到万年前,蓝天猿人就生活在渭河支流灞河沿岸,他们是关中地区最早的居民。20万年前,大荔人在渭北东部生活。年前,甘肃秦安境内的渭河沿岸,大地湾人最早开始种植黍作为粮食,开启河畔农耕定居生活。到了距今多年前,渭河南岸的浐灞三角洲迎来了另一波居民,半坡人。他们已经形成了母系氏族社会并能建造村落,拥有更为成熟的农业和渔猎,他们种植出最早的粟和油菜,从半坡陶器上发现的22种符号,很可能是原始文字的雏形。

半坡人村落模型

渭河沿岸汇聚着数千处仰韶文化时期的遗址表明,采用精细化分工生产的先民在这里安居乐业,人口得到了爆发式增长。他们依河而居,过着平静祥和的农耕原始生活,在渭河的滋润下,华夏文明逐渐诞生。

渭河源头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渭河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鸟鼠山。《山海经校注》云“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大禹曾经在这里治水,他曾将天下分为九州: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而他在雍州治理的最大水患就是渭水。《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渭自鸟鼠同穴”。渭河从陇东鸟鼠山蜿蜒而出,在陇东山区深切下行。

渭河

在甘肃天水的渭河边,诞生了华夏的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他们在此繁衍生息,伏羲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他创立了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他教民众作网用于渔猎,同时教民众驯养野兽,从此有了家畜;他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他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的“结绳记事”的形式;他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器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生活;他将统治的区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世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天水伏羲庙

渭河滔滔东流,从山涧峡口澎湃而出,携带着泥沙冲积出了肥沃的关中平原。在平原西部的渭水边,诞生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国语.晋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是今天渭河支流漆水河,姜水是今渭河支流清姜河。

渭河

炎帝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黄帝统一华夏,征服东夷、九黎族。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等。

武功教稼台

周人的始祖后稷曾经在渭水河畔繁衍生息,教先民稼穑,种植谷物,如今渭河边的武功县还留有教稼台,后稷母亲姜嫄也长眠于此。而杨凌早已是闻名全国的农科城。后稷的一支后裔在陇东平凉一带定居生活,为了躲避戎狄的侵略,带着族人沿泾河而下,在渭河畔的周原(今岐山、扶风一带)落脚生活,发展壮大,在这里创造了璀璨的青铜文明。定居这里的周人灭商后,又在渭水畔建都丰、镐二京,自此一直到唐代,关中平原的渭河流域一直是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渭河

周人东迁洛阳后,秦人从甘肃的天水、礼县一带,沿渭河进入关中。从凤翔的“汧渭之会”,再到定都渭河之畔的咸阳,一步步崛起。秦人在渭河流域修建水利,灌溉农田,加上渭河裹挟冲积而来的黄土松软肥沃,使关中平原成为最早的“天府之国”。

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定都渭水畔的长安。有了渭河和它庞大的支流水系,城市就有了充足的供水。西汉的长安城首创古代都城供水系统。汉武帝开凿昆明池练习水战,泛舟游玩。渭河上的商运货船络绎不绝,江南的粮食和其他物资,溯黄河而上,转渭河运入长安。盛唐长安,这座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百万人口大都会,得益于渭河和它的支流,才有“八水绕长安”的盛景,渭河与长安关系如此的密切,因而有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佳句。

渭河

从周朝到唐朝的多年的岁月中,渭河见证了多少朝代的荣辱兴衰,人们的生死离别。渭河还是向东奔流,带着旧王朝的遗憾走了,又带来新王朝的希望,周而复始。自唐以后,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关中迅速衰落,渭河也失去往日的辉煌。

摆渡滔滔渭水,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秦时的横桥到西汉的渭桥;从唐时的便桥到明清时的渡口。“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就说的是咸阳城东南的渡口。王维曾在渭河畔送别他的好友,留下了“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

千百年来,关中人一直都在影响着渭河的变化,渭河流经的关中地区,曾是灌溉最为发达的地区,早期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为灌溉,后来为了发展漕运,又新开不少河段。秦国时,修建郑国渠,西汉时期又开修成国渠(渭惠渠前身),后又发展漕运,自长安引渭水东出,横绝灞河,至潼关。这些大的水利工程,一方面的确起到了灌溉的作用,使得农业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原有的河道。

渭河上的宝鸡峡

河流改道首先使得在原河道周围依赖其形成的湿地湖泊消亡。再加上渭河谷地两侧在古代是地震活动的频繁地区。地质活动使得河岸坍塌,或堵塞河流,这些均能迫使原河道发生突变。长时间以来,关中地区河流的出现和消亡在缓慢地演化着,“八水绕长安”的盛景逐渐消失。

关中平原渭河

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从泾、渭的颜色变化就能知道两条河流的变迁。明清以前,泾河清而渭河浊,这也是“泾渭分明”这个成语的渊源。明清以后,渭河清而泾河浊,原因是泾河的上游发生了连年战乱,破坏了流域内的植被,水土流失严重。以前泾渭分明是两条河的清浊划分,而今天是以颜色判断的。上游的污染造成了渭河的黑,

泾河水土流失,使得泾河水浑黄不堪。黄浊的泾河和黑臭的渭河只在短短数十米内看到黑黄交汇的场景,真正的“泾渭分明”早已消失。

污染的渭河

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关中人的母亲河,渭河几乎全流域丧失使用功能,成了一条“黑臭”的废河。渭河入黄处形成了“黑黄分明”的新景观。

千年来,渭水给关中人以乳汁,我们怎能还她以污浊;渭水给三秦以美丽,我们怎能还她以丑陋;渭水给关中人心灵以温润,我们怎能还她以枯竭。

渭河落日

渭河是一位过度劳累、忍辱负重的老母亲,渭河对中华民族有着最大的承担,有着最大的功劳。但也承受着最大的耗损,她曾经那样的丰盈、美丽,并让我们感到自豪,而现在却是苍老、干瘪。养育了十三个王朝的渭河,辉煌中伴着苍凉,自豪的背后是无比的自责。

如今,国家已经进行了“引汉济渭”工程,将把汉江水北引渭河,期待渭河早日重现辉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48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