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方本是古代建都最合适之地,最终却因
在军事战略地图中,中国就宛如一张围棋的棋盘,略带不规则状态。四川、东南、关中、河北各自形成了棋盘的四角,而汉中、湖北、山东、山西则成为了棋盘的四个边,中原地区因地势平坦,辽阔,而首当其冲成为了棋盘腹地。
关中地区,地处中国棋盘的西北位置,境内平原密布,河流交错纵横,由洛河、泾河、渭河在中原地区流淌,带去丰富的水源,也滋润着此地沃土。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优越的地理形态,使得关中地区的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特别适合农耕、生息。所以,关中素来就是人口稠密,适合生产、生活的优质地带。
此外,关中地区群山环抱,周边地理形态险峻,属于易守难攻之地,更是为腹地的人民带来了天然的保护屏障,使得关中地区的经济生产生活能有一个安稳的发展环境,这也为关中的社会形态建立提供了非常优越的天然因素。关中四周拥有“四塞”,镇守着关中地区的四个关口,控制着进入关中地区的各个主要方向的通道。
位于关中向东的崤函古道,是关中地区的险峻要塞,武关、散关和萧关则形成了关中通向东南、四川、西北方向的门户。四塞险要,蒲津渡口则成了进入关中的重要通道,控制着陇西和潼关方向,尽控崤函之险。因此,在关中地区设立都城是很多朝代的一致选择,比如:西周、西汉、唐朝等,都将关中作为王朝的首都之地。
关中地区的优势如此明显,而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扩建与革新,也使得关中地区在生存环境上更为优越,建筑群更多,更适合人们从事生产生活。特别是著名的长安城,更是历代王朝的帝都所在。那么,为什么在唐朝之后,关中地区却被废弃,不再拥有昔日的辉煌成为了废都了呢?这其中原由到底为何呢?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长安在唐朝过后成为了废都,不再受皇室青睐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原本的平原沃土风光不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昔日的关中地区,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群山环绕,森林密布。据史料记载,如今的黄土高原,满是风沙和黄土,植被稀少,但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那里则是另一番景象。那里的黄土高原满是森林,绿草、植被覆盖率可以达到53%,可以说,是地地道道的绿水青山。
在《史记》中,也以“林间逐鹿”的场景,还原了当时黄土高原绿叶葱葱,青山环绕的美丽景象。但是,随着人文活动的增加,生产、生活、农耕、建筑的持续发展,更是破环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到汉代时期,该地区的森林植被覆盖率就开始下降,大概在42%左右。
之后,随着盛唐的到来,营造宫殿、大兴土木,对于植被的砍伐也是越来越严重,最终,使得此地森林覆盖率降低到了32%。缺少了森林的覆盖,植被的呵护,土壤沙漠化情况日益严重。风沙加大,环境急剧恶化,乱砍乱伐使,得原本生态优越的关中地区周围的环境日益恶化,为后来的风沙化环境埋下了隐患。
人口不断增长,物质供给不足,人们生活大不如前。根据《诗经·周颂》的记载,在周朝时期,首都镐京的人口在5——8万人左右,而到了西汉元始二年,长安的人口便激增到了30万人。到公元年,唐朝统治时期,长安的人口更是增加到了70-75万人之间。这也是长安人口在古代的一个顶峰值,可见,当时的长安人口已经是人满为患的状态了。
正是因为人口的持续增长,最终,使得此地的物资供给变得越来越紧张。隋唐时期,首都的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对于粮食、水源、建造房屋的木材、生产和生活用品等物质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关中当地已经不能自给自足了。为了维持都城的正常生活,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为长安城输送大量粮食供给。由于,打通了运输通道,最终,使得当时的粮食隐患得以缓解。
但是,到了唐朝,长安的人口数量又翻了好几翻,粮食和其他物资更是供不应求。而黄河三峡的天险之路,又成为了当时粮食运输的天然障碍,使得当时的物资供给无法得到改善,就连皇室在遇到灾荒年份,都只能带着王公大臣到洛阳去“讨生活”,以解决吃饭问题。由此可见,唐朝的长安,物资匮乏的情况是何等严重。
基于以上两点,最终,使得长安在唐朝之后,生态恶化情况得不到改善,农耕供给能力持续降低,人口激增更是激化了社会矛盾的不断增加,生产生活、日常供给得不到满足。所以,在唐末乱世以后,中国的经济中心东移,洛阳一如既往成为中心城市,而连接大运河的汴梁也占了地利之便,成为了北宋的都城。
金灭北宋以后,游牧民族从气候和靠近祖居地考虑,将首都定在北京,元明清延续至今。故而在唐末之后,长安不再是皇室的青睐之地,更是成为的废都一座。
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7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