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搞懂,2000多年前首次水路交通运输
主讲人:茹小芸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交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史书记载,公元前20世纪就有用牲畜为人类运输而形成的驮运道。公元前5世纪,道路的规模和水平出现了较为系统的路政管理,随后出现了以河道为主的水路交通运输--漕运。潼关因地处黄、渭、洛三河交汇,成为漕运系统中河运的重要发源地。“泛舟之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内陆河道水上运输的重大事件,也是潼关渭河、黄河航运历史上最早记录。
公元前年,晋国发生饥荒,秦购买上万斛粮食,用船载粮沿渭河顺流而下入黄河,以人力拉纤,逆流而上入汾河,最后经陆地车运到达晋国都城。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潼关利用发达的水系,开启水路运输,促进周边经济发展。此时期漕运的运输规模、数量、人员设施、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属于草创阶段。直至汉高祖五年朝廷在潼关设立船司空衙门,后改为船司空县,专管黄河、渭河船库和水运,潼关每年运粮数量达数十万石。
西汉经文景之治,人口大量增加,运输货物供不应求。汉武帝命人用时3年,从长安引渭水入渠,循秦岭东行,至潼关黄、渭汇合处贯通黄河,使渭河的回运时间缩短至一半。从此,关东粮食由黄河转入漕渠直抵长安。至北魏时淤塞无水。隋建都长安后,需大量物资调入京师,但渭河水系涨落无常,流浅沙深,阻挡了漕渠的运行,关中地区物资无法按时送达,为了保障长安的物资供应,隋文帝命人在渭河岸边重开漕渠,命名为广通渠,除渠首外,大致疏通了汉代旧渠故道,解决关中所需,促进关中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发展。
《续潼关县志》记载,清世宗雍正六年风陵渡航运规模“官船十一只,水夫八十四人”。加上黄河两岸的私人船只和过往的客商船只,黄、渭航运的繁忙程度可以想见。
作为我国最早对黄河开发利用的项目,潼关漕运的出现保证了京师和北方军民粮食需求,沟通了南北经济和商品的流通,随着漕运规模不断扩大,用途日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商品流通,影响着运河沿线的城镇盛衰。同时作为漕运之始、漕运之都,是古代中国历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期漕运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撰稿:茹小芸编辑:曹欣审核:邹盼
作者/来源:潼关古城
内容如有不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