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怀王被六里地所欺,真是因为昏庸不听劝谏
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了大刀阔斧改革,大败魏国,消灭越国,扩充疆土,成为了一大强国。可是后来张仪来到楚国做说客,以六百里商於之地为诱惑,要楚国和齐国断交。楚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张仪说愿奉上自己封地的六里地。
楚怀王因此事贻笑后世,张仪反悔后,楚怀王恼怒不已,发兵攻打秦国,丹阳、蓝田之战,折损精锐十余万,从此楚国走向衰败。世人都笑楚怀王昏庸无能,居然被权臣张仪玩弄股掌之中,可是我们再次研读那段历史,可以发现楚庄王当时有着不得已的苦衷。
一、当时齐,楚、秦均为诸侯强国,齐楚之间的友谊并非牢不可破
其实到了春秋战国后期,楚国自楚肃王开始,经过近60年的休养生息,到楚怀王即位时,国势达到顶峰,与先后崛起的齐秦并列为三大强国。
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衡合则楚割地以事秦《史记.苏秦列传》
齐国当然也不甘示弱,当时的齐国国富民强,势不可挡。到了齐威王时期齐国的实力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
於是齐最彊於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所以苏秦说:
夫以大王之贤与齐之彊,天下莫能当。《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提议六国合纵抗秦时楚怀王为合纵长。说明楚国的实力不容小觑。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所以楚国和齐国是不可能真心结盟,只是暂时迫于形势,由于秦国的迅速崛起令楚、齐两国倍感压力,不得不握手言欢,可是依然是面和心不和。
但是齐国依然会背着楚国玩小动作,公元前年,越王无疆欲效仿勾践,发兵向北攻打齐国。齐威王决定将祸水引向楚国,齐王派遣使者说服越王,说楚国正在讨伐各国,分身乏术,此时伐楚乃为上策。
越王无疆觉得很有道理,转而攻楚,楚威王率众迎敌,于阵前斩杀了越王无疆。收拾了小越,楚国继续向齐国兴师问罪,将他们打得屁滚尿流,齐国只好缴械投降。
七年,齐孟尝君父田婴欺楚,楚威王伐齐,败之於徐州,而令齐必逐田婴。《史记.楚世家》
所以,楚国和齐国之间的联盟并非是那么牢不可破,他们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他们都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维持着表面的合作而已,所以当张仪以利益相诱惑时,楚国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他的同盟军-齐国。
语有之,“以权利合着,权利尽而交疏.。《史记.郑世家》
司马迁早已洞悉了人性,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聚散都缘于”利益“二字。所以,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当时张仪以利益诱惑齐国呢?估计结果也差不多。
说句题外话,在六国合纵抗秦这件事上,本来是与各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之事,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六个国家并非一条心,都是想保住自己兵力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利益最大化。结果,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六国被秦国一一击破。
所以齐、楚这对貌合神离的联盟,轻易就被张仪画的一张”大饼“-六百里商於之地而击破,也是情理之中了。
二、商於六百里地的重要性
记得曾经在《北京爱情故事》中男主角程峰的爸爸说过这么一句话:没有什么是买不到的,只要你出得起相应的价格。那么张仪提出的那个诱饵:商於六百里地,究竟有何玄机,使得锐意进取的楚庄王一下子就被套路了呢?
“商於”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条商道的简称,该古道从陕西省商洛市(古时称“商州”)开始,最终抵达河南省内乡县柒於镇(古时是武关附近的“於”地),全长约六百里,所以又称为“六百里商於”。商於之地原属于楚国,秦国故土本为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于秦岭南麓,属于楚国的地盘。
“商於之地”不仅是一条重要商道,而且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更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军事要道,用于运输军事物质。
故楚、晋(魏)、秦几个大国都为争夺过商於之地发起过战争。商於之地对于秦、楚两国尤为重要,是两国的咽喉要塞之地秦楚为争夺商於,曾经在商於展开多次拉锯战,大多以秦胜楚败而告终。
最后被秦国一举夺得,并在秦楚边界修筑了武关。秦孝公将卫鞅分封于此,故称其为“商君”、“商鞅”。
由于商於之地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重要性,所以楚怀王自然是心心念念想要夺回这块本属于自己的交通要塞,这样便可在日后的战争中夺得先机。
果然如古人所说“利令智昏”,齐国的齐宣王因为贪图宋国的土地,带军消灭了宋国,遭致五国联军攻伐,差点被灭国。赵国的赵孝成王因为贪图韩国的上党郡,欣然接受本来是秦国的囊中之物-上党十七座城邑,结果遭到秦国的疯狂报复,四十五大军被秦军斩杀。
楚怀王亦是如此,他以为可以只要和齐国断交,便可得到商於之地,自然对于张仪言听计从。
怀王大悦,乃置相玺於张仪,日与置酒,宣言“吾复得吾商於之地”。《史记.楚世家》
楚怀王欣喜若狂,摆开宴席庆祝了好几天。对于楚庄王来说,不仅得到了一条重要军事要塞和商道,而且是失而复得,商於之地对于楚怀王来说意义非同一般,真的是龙心大悦。
所以楚怀王才会义无反顾接受了张仪的建议:得商於六百里地,与齐国断交。
三、楚怀王为何对于陈轸的劝谏置若罔闻?
其实当时楚怀王做出这个决定时,满朝文武都是皆大欢喜,就算楚怀王一时犯了糊涂,那么他手下那么多大臣也没有提出异议。
群臣皆贺,而陈轸独吊。《史记.楚世家》
不错,当时有一人强烈反对楚怀王这个做法,那就是能言善辩的谋臣-陈轸,楚怀王不仅不采纳他的建议,还请他闭嘴!
这其实和陈轸本人有莫大关系。
01、陈轸其人其事
首先我们来掰掰陈轸的身世,很久很久之前有个陈国,那时武王伐纣,分封诸侯,他把帝舜的后代妫满封于陈,后人称之为陈胡公或胡公满。
后来楚惠王北伐,杀了陈胡公的后代陈湣公,灭陈。陈国灭亡,其公室子孙以国为姓,姓陈氏。而陈轸就是陈国子孙后代。不论陈轸心里怎么想,但是陈轸和楚国这段渊源确实存在。
陈轸是有名的谋士,游走于齐、楚、秦三个国家,他的目的是出人头地,他和屈原这样忠臣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劝谏和出谋划策都是出于自身的考量:取得君主信任,获得高官厚禄。当然他敏锐的洞察力和辩驳能力确实是技高一筹,但是一个来往游说各个诸侯国的权臣又如何能够取信于君王?
而且陈轸与张仪两人之间本身就有着旧怨,当初他们同在秦国秦惠文王手下办事。为了得到国君的赏识,且两人都是能言善辩的谋士,同行是冤家,两人难免争宠。
经过几个来回的拉锯战,张仪毕竟稍胜一筹,陈轸退出后投奔楚国,所以此次陈轸跳出来说张仪的话不可信,那么楚怀王自然是不会放在心上的。如果当初是屈原或者其他人说出此话,楚怀王还有可能稍加考虑。
02、陈轸曾经出卖过楚国的利益
其实陈轸曾经出卖过楚国的利益,正可谓一次不忠百次不用。本来做君王的就有疑心病,这样一来,楚王更加难以信任他。
公元前年,楚国派柱国将军昭阳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魏国八个城邑后,楚国准备调动军攻打齐国,齐王十分害怕,陈轸恰好替秦国出使齐国,齐王说:“怎么对付楚国?”陈轸说:“王上不要担忧,我自有办法让楚国退兵。”
他用了一个画蛇添足的故事说服了昭阳将军退兵。
今君相楚而攻魏,破军杀将,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齐,攻齐胜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胜,死爵夺,有毁於楚:此为蛇为足之说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齐,此持满之术也。”昭阳曰:“善。”引兵而去。《史记.楚世家》
陈轸对昭阳将军说,如果此战胜利了,是理所当然,因为楚王对他已经赏无可赏了,但是一旦打败了,那么他不仅殉职丢爵位,而且楚国也因此蒙羞。所以打这场仗纯属画蛇添足。就这样,楚国白白错失了一次打击齐国的机会。
所以在这次重大事件中,楚庄王没有听从陈轸的话也是情理之中。
结束语
古话说:一步错,步步错,楚怀王在继位早期,破格任用屈原等人进行改革,开疆扩土,带领楚国走上国富民强的道路,后期由于决策失误,一步错,步步错。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真是令人唏嘘!
我们读历史就是为了从历史中感悟些什么,这也许读历史的意义所在吧。
史料来源:司马迁《史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