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水库蓄水60多年,泥沙不断淤积,黄
说起“黄河第一坝”,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位于黄河中游的下段,距离小浪底水库上游公里,控制着89%的黄河水量以及98%的黄河泥沙,在黄河的治沙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三门峡水库在运行初期却出现了很多相当棘手的问题,甚至还一度加剧了上游渭河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尤其是在年,陕西省遭遇特大暴雨,多万亩农作物严重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80亿元,这是50多年来渭河流域最严重的一次洪水灾害。
黄河特大洪水过境因此,也有人评价说三门峡水库把渭河变成了一条“悬河”,是一项“不成功”的水利工程,导致上游的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总体而言,三门峡水库既有功又有过,对此应该辩证看待,治沙失败的教训也为后来黄河小浪底和长江三峡修建水利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门峡水库治沙,为什么会失败?
在修建之初,三门峡水库并没有考虑到黄河上游来沙量的问题,单纯靠拦蓄作用来解决洪水泛滥的问题——这给后来的河道抬升埋下了巨大隐患。年9月,三门峡水库正式开始蓄水,但仅仅一年半后库区内就淤积了17.5亿m的泥沙,其中潼关以下库区淤积了14.3亿m,潼关以上淤积了3.2亿m。
泥沙淤积量虽然还不到20亿个立方,但当时潼关一带的河床已经整体升高了4.5米,防洪压力骤然增加。潼关河道抬高后,渭河爆发洪灾的风险增加,这关系到整个关中平原的粮食生产和沿线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正因为如此,潼关高程一直是人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