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描写渡河的七绝,唐代诗人与明代才子的
一曲悠扬动听的老歌,既让人觉得心情放松,也会勾起很多美好的回忆。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不仅令人感受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可以体会到人世的沧桑和变幻。
渡口,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可以让游客暂时休息,也能够让没有到过河对岸的人们,产生无限的憧憬,并寄寓着对未来的期望。而很多渡口又情景相似,更容易激发诗人们的遐想。下面分享两首描写渡河的七绝,唐代诗人与明代才子的对决,高下立判。
建昌江
中唐:白居易
建昌江水县门前,立马教人唤渡船。
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脍炙人口,更被选入了中小学语文教材。诗人曾经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有一次他途径一个渡口时,忽然感慨万千,于是赋诗留念。建昌江,即江西境内的修水,向东流入鄱阳湖。
诗人办完公务,准备回到居所,他来到建昌县的渡口,看见一条大江横亘在眼前,茫茫江面上却很少有船只来往,一位船家也悠闲地躺在船头哼着小曲。
前两句描写在建昌江渡口前的场景,江水湍急、清澈明净,城郭房舍、倒映水面,诗人却无心赏景,吩咐手下人赶紧找到渡船过江。“立马”二字,传达出诗人焦急的心情;一个“唤”字,也委婉地抒写出此处游客稀少,极其幽静。
三四两句非常含蓄,描写作者当年在京城任职时的画面,“忽似往年归蔡渡,草风沙雨渭河边。”诗人想起曾经也是在一个渡口,那里微风轻拂、小草青碧,白沙如雪、铺满滩头。乐天还清晰地记得,当时天上还飘着蒙蒙细雨,让整个渭河显得一片苍茫。
蔡渡,在陕西渭南下邽镇,与作者的故居渭村隔水而望。“忽似”二字,表达了一种非常久远的感觉。作者难忘故园,深感贬谪的悲痛,更觉得前途未卜、道路曲折。
全文平易质朴,却构思独特,作者在短短四句话里,描绘了两幅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画面,表达出强烈的思乡之情,也含蓄地吐露出渴望归隐之意。
渡汶河
明代:谢肇淛
霜飞月落野鸡啼,雾锁长林水拍堤。
夹岸人家寒未起,孤舟已过汶河西。
谢肇淛是明代博物学家、诗人,26岁进士及第,入仕后曾担任过很多重要的官职。诗人喜欢游山玩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并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佳作。这首诗创作于作者经过一个渡口时,表达了诗人当时的独特感受。
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流入运河。前两句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并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氛围,“霜飞月落野鸡啼,雾锁长林水拍堤。”拂晓时分、月落日升,寒气逼人、满地严霜,野鸡已经开始打鸣,江水不停地拍打着堤岸。雾气在江面升腾,逐渐地笼罩了江边的一片树林。
作者在短短的14个字中,叠加了寒霜、秋月、野鸡,以及浓雾、长林、江岸等意象,不仅笔墨雄健、才气不凡,而且细腻地描绘了一幅荒寒枯寂的场景,为下文的展开打下了铺垫。
后两句描写渡河时的场面,“夹岸人家寒未起,孤舟已过汶河西。”早晨气温很低,附近的人家都还沉浸于睡梦之中,诗人乘坐的孤舟,却不知不觉地度过了汶河。
诗人采用了衬跌的手法,一边是庄户人家沉睡未起,一边是孤舟已经来到了河西岸。同时孤舟飞渡的灵动,与夹岸人家的幽静,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不说羁旅艰辛,却明白无误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愁情。
白居易的作品融入了贬谪之痛、思乡之情,也传达出一种时代的悲哀。有识之士经常怀才不遇,只能被迫背井离乡。而谢肇淛的诗作虽然也是情景交融,更多的却是抒写自己的羁旅艰辛,展现才子的个人情怀,两相比较,难以与白居易的名作相提并论,可谓高下立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