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魄贵族,到周朝第一任宰辅,再到齐国的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s://news.360xh.com/202001/08/55340.html

他年入古稀,才正式踏入仕途,辅佐文、武两代君王,出任周王朝第一宰相。

他功成名就后,又急流勇退,受封于营丘,缔造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

他是我们印象里,永远的白发老者,胸有韬略,半生蹉跎,在将要没入棺材的时候,命运迎来了转变。

他是姜尚(太公)。

一:贵族后裔的落魄老人

褪去《封神演义》的神魔色彩,回归到历史的本色。真正的姜尚(太公),又是怎样的呢?

姜尚,本姓姜,因封邑在吕,又名吕尚。姜尚的祖先,是大禹治水的功臣,在舜、禹时候,受封于吕地,做了吕地的诸侯。

可是到了夏商时期,他们的后裔渐渐从诸侯,沦落为平民,姜尚出生的时候,家族早已不复昔日的荣光。

在70岁之前,姜尚的人生不值一提,在古籍里,也不过寥寥几笔。

他虽满腹经纶,可却报国无门,他的大半人生,就这样在默默无闻,颠沛穷困中度过了。

70年里,他唯一留下的历史痕迹,就是在朝歌屠过牛,在孟津卖过饭而已。

姜太公

二、遇到西伯侯姬昌

如果,把70岁当作成姜尚人生的一条转折线,70岁之前是卑微,是憋闷,是生不逢时的无奈。

那70岁之后,是绽放,是盛开,是经久的枯木焕发出了新芽。

70岁,遇见西伯侯姬昌,对于姜尚而言,一切都不一样了,一切才刚刚开始。

而他们的相遇,竟是源于周国一个小小太史的占卜之辞。

西伯侯姬昌外出打猎,卜了一卦,卦辞显示说:“此去渭水北岸,所得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位上天所赐,成就霸王之业的辅佐人才。”

于是,西伯侯驱车赶往渭河,在摇曳的茅草间,布衣白发的姜尚,正在孤独垂钓。

西伯侯上前,向这位垂暮老人,请教学问。相谈之间,老人的才学,让他大为敬佩,于是,尊称他为“太公”,邀请他同去周国,立为师辅之臣。

此后,姜尚,多了一个人人熟知的称谓“姜太公”,这段“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历史典故,更是广为流传。

姜太公钓鱼

三、营救西伯侯,第一次出手

岐山脚下的西周,日益强大,西伯侯姬昌贤名在外,这让身在朝歌的商纣王帝辛很是忌惮,于是,商纣王将西伯侯囚禁在羐里,准备找个时机除掉他。

为了营救西伯侯,姜太公联合西周大臣散宜生,花重金购得了骊戎的宝马,有莘国的美女等天下珍宝,通过商纣王的佞臣费仲,献于商纣王,换回了西伯侯。

文王见太公

四、辅佐文王、武王父子,成就周王朝霸业

从羐里返回,西伯侯在姜太公的辅佐下,讨伐、兼并了密须、犬戎、崇国等诸侯国,营建都城丰邑,把西周的国都从岐山迁到了丰邑。

此时的西周,在姜太公的谋划下,已将三分之二的天下收入囊中了。

随后,西伯侯死,太子姬发继位,称姜太公为师尚父。

西伯侯去世第九年,姬发在姜太公的辅佐下,会合天下八百诸侯,向着朝歌,举起了东征伐纣的大旗。

牧野一战,诸侯联军长驱直入朝歌,姬发登顶鹿台,挑起了商纣的头颅,天才苍生都在为新王欢呼,谁也没有注意到,姬发身后,那个满头白发,略显佝偻的沧桑老人,会心宽慰的笑容。

五、急流勇退,善始善终

凋敝的商王朝,如同倾斜的大厦,已经轰然崩塌。

一个新的王朝,已经缓缓屹立于西方,称周。姬发称王,号“武”。追谥父亲姬昌,号“文”。

此时的姜太公,88岁,从他坐上先王西伯侯的猎车,与先王同归起,已经过去了18年。

望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帝国,他明白,该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

周武王二年,姜太公因首功,受封于齐(山东营丘),随后迁赴齐地。

六、最后归宿

战国七雄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太公到了封国齐地,政治清明,大力发展渔业、盐业,多地百姓前来依附。武王去世,成王年幼,武王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叛乱,国家动乱,东夷反叛,周王室放权于姜太公。自此,齐国有了征伐大权,建都营丘,成了东边的大国。

在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起起伏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

七、作“天书”《六韬》,又名《太公兵法》

相传《六韬》为姜太公所作,作为一部反映先秦思想的珍贵经典,内容涵盖文韬武略,治国齐家,内外兼修等等,“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小人乐得其事。”我们熟知的这些名言警句皆出于此。

八、尾

时光荏苒,即便千年,其实也不过一瞬。

千年前的人,早已消失在浩渺烟波里,可关于他的故事,写来,就仿若昨日。

人生百年,算来也不过三万六千五百多天,谁的人生可以承受得起,日复一日的蹉跎?谁又能在年入古稀的时候,还未轻言放弃自己?

姜太公70岁,得文王慧眼,正式入仕。辅佐“文”、“武”两代君王,用了18年,封侯拜相。

当一个人足够坚定的时候,即使是天命,也会为他逆转。

读史,于我而言,不是在读一段过往,而是在读一个人或平凡,或璀璨的一生。

在斑驳的史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对自己最好的安慰和救赎。

参考文献《史记.周本纪》、《史记.齐太公世家》、《六韬》、《战国策.秦国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7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