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遗迹考探之一完整的链条泛仓颉圈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无论从神话学、民族学或民俗学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
仓颉的赫赫功绩在于“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字”的创造惊天地、泣鬼神,以致“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化神,后世人民对仓颉充满感恩和敬仰之情。全国有多处造字台、仓颉陵、仓颉庙、甚至于仓颉等纪念仓颉的遗迹,关于他的传说更是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成为中华民族一大文化遗产。其中最不可忽视的遗迹,在我看来有以下三处。
一、渭南白水,仓颉故乡。
故乡是生身立命名的根本,功成名就的摇篮。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是“黄帝史官、文祖仓颉”故里。这里不仅有全国唯一保护最为完整的仓颉庙,也有鲜为人知的仓颉造字遗址——“传奇鸟羽山、千秋仓圣梁”;不仅有世代传承学养深厚的“祭拜仓颉、敬惜汉字”的民俗事象,也有广为流传、文化灿烂、“历史积淀、民族瑰宝”的美丽传说。
近十年来,白水仓颉文化研究促进会(前身为仓颉文化研究会)秉承“弘扬仓颉精神,传承仓圣文化,发展仓颉旅游,振兴仓颉故里”的宗旨,坚守“研究、搜集、宣传、服务”的职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白水仓颉文化研究促进会尤其在考探纪念仓颉遗迹分布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实地考证以及合作交流工作,并绘制出了《全国各地纪念仓颉遗迹(址)分布图》。图上清楚标注了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竹峪乡苍峪村仓颉庙、上人院,宝鸡市岐山县凤翔镇仓颉庙,渭南市白水县史官镇史官村仓颉庙,北塬乡阳武村仓圣梁,北京北郊区仓圣庙,青海西宁仓颉造字庙,甘肃天水市泰安县凤山仓颉庙,古陈仓神龙氏后裔,四川省成都崇州市,山西省芮城市芮城县仓颉画像,河南新乡、阳武、开封、商丘、淅川、洛阳、洛宁,平顶山市鲁山县北仓头村仓颉祠、仓颉墓及仓颉造字遗址。江苏扬州仓颉庙,以及山东东阿县、浙江嘉兴仓颉祠,台湾仓颉庙,广东汕头、惠州仓颉庙等遗迹,初步统计多达近几十处。除此之外,国外有韩国仓颉庙、美国国会图书馆仓颉像、美国国会博物馆仓颉造字碑等。
白水以确实的史官乡、宏大的仓颉庙、众多的印证传说遗存,领先的仓颉文化研究主导着仓颉文化研究的大方向。
二、河南原阳,当仁不让。
关于仓颉故里的另一种说法,河南省原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印的“原阳名片”系列丛书《仓颉故里在原阳》则拿出了另一种有相当说服力的证据。
原阳,位居中原腹地,是古“阳武国”和秦汉古县“阳武”所在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阳武”与“原武”两县合并而成。古“阳武”治所与所辖区域均在今原阳境内。史书及《阳武县志》记载:“仓颉生阳武葬利乡”,且“造字于阳武、建都于阳武、称帝于阳武”。文字学家也认定原阳是仓颉造字的发源地。中国仓颉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史国强先生坦言:“原阳在仓颉文化研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原阳人杰地灵,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中首创文字、始肇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经查阅史册典籍、历代志书,遴选甄别有关仓颉之记载与论述,仓颉是远古时期仓颉国帝王,且“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其“居阳武葬利乡”(阳武即今原阳县,利乡乃原阳杏兰),有史有据。《阳武县志》从明清至民国卷册皆将仓颉列为阳武上古首位名人,特别是明弘治本还专列帝王附记仓颉。可见仓颉为帝不虚。又见民国年县志,编者在志中感慨:“阳武自仓帝造六书,实文化所自开。”其意彰显阳武即中国文化开始之地。
原阳在河南众多仓颉遗迹中率先发力,成果显著,发展趋势眼看后来居上,与白水接近旗鼓相当。
三、陕西洛南,遗迹昭彰。
陕西洛南县也是普遍认可的仓颉造字地。它地处秦岭东段南麓,陕西省东南部,距省会西安千米,面积平方千米,人口36万,素有陕西“东南门户”之称,是商洛市唯一的黄河流域县,素有“汉字故里”之称。据史料记载,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曾随黄帝南巡到洛南,“登阳虚之山、临洛河之水、指掌而创文字”,结束了人类结绳记事的历史,首开华夏文明先河,因而成为中国汉字故里,华夏文明摇篮,尤其以保安镇许庙村、黑潭村等一系列完整遗迹惊艳了世人的眼睛。
保安仓颉小镇位于国家级非遗“仓颉传说”遗迹所在地—洛南县保安镇,距洛河源头10公里,距西安87公里。小镇依托仓颉造字遗迹、洛惠渠及仓圣湖等文化生态资源,融合保安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建设中华仓颉汉字文化博览园、主题教育拓展基地、康体养生度假区及滨河景观带,呈现“一带三板块”格局。围绕“仓颉造字”核心,精心打造谷雨祭仓圣核心地标和汉字源流及现当代书法名作碑刻博览中心,重点建设仓圣广场、仓颉文博馆、仓圣文商街区、农特产品展销区、主题体验乐园、文教拓展基地、北斗生态民居园、滨湖康养区、餐饮住宿配套及公共服务设施,延展开发文教博览、研学文创、文娱演艺、康养度假等业态,打造“文、教、养、游”一体融合的文旅特色景区,获得了飞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特色。
洛南与诸多仓颉遗迹里主打汉字故里,直取文旅融合,文化传播,专镇展示,古今结合,也展示出非同寻常的磅礴力量。
抢注仓颉“商标”,主打“仓颉”品牌,其实也不奇怪。大凡被人爱戴的人物,广大群众总是乐于怀念、纪念的,即便是传说中、小说、戏曲乃至神话中的人物,在我国也会出现故里之争——梁祝、貂蝉、花木兰等莫不如此,就连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吴承恩心里的的“花果山”,也有多地抢着“认账”,就是很好的例子。
四、“泛仓颉圈”,跃然纸上。
心思各不相同,目标却是一样。早在年,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原戏曲文化》主编马紫晨在《仓颉文化研究》一书里已经提出:有关仓颉的遗迹目前考探所知,至少有12处,由东向西依次为:山东的寿光、东阿2处,河南的虞城、南乐、陈留、开封、阳武、中牟、鲁山、洛宁8处,陕西的洛南、白水2处。如果要加以考证的话,这12处又基本上都能从各类史载里找到根据。不过由于历史上各种天灾人祸破坏,很难用有无遗存、遗迹、遗址作为认定其真实与否的唯一标准或根据。尽管上述地方有的有陵墓,有的有祠庙,有的有碑刻,有的有浓浓的香火、民俗、风情,其中河南南乐、陕西白水地上地下的遗物遗迹还更多,有的则啥都没有,堪称荡然无存,但千百年来在广大群众心目中却全都怀有挥之不去的敬仰。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自仓颉之后,汉字的成熟进程加快了。从李斯的《仓颉篇》问世,仅仅过了三百多年,到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年),许慎便又推出了共收字(加重文字)的《说文解字》。于是,许慎便也成了“字圣”。凑巧的是,仓颉、李斯、许慎,这三个人竟然都是以中州为中心的中原人:李斯上蔡籍,许慎召陵(今郾城)籍,两者均无争议。倒是有关仓颉的出生地、埋葬地,多年来仍在争论。
不过,当我们用一条“等高线”把此12处遗迹串连起来的时候,会发现三者呈现出的一种非常清晰的事实:此12处仓颉遗迹竟全部附着于黄河及其支流如洛河、渭河、伊水、卫水两岸,且全部镶嵌在北纬33°至37°之间。再对照一下中国的历史地图,就会发现,除了最东头的寿光和最西头的白水两个地方是处在古中原地域的边沿以外,又全都居于中原的核心地带。更有意思的,是12处仓颉景观中竟有8处位居河南省,始建年代最早为汉代的虞城、南乐、开封、白水4处之中,也有3处在河南,这的确发人深思,也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种“神奇的巧合”。
如此集中的仓颉遗迹分布区,是否可以称之为“泛仓颉圈”?可以想象,仓颉造字与中原大地、与母亲河黄河以及河图洛书之间必定有时空的交错与复杂的关联。这是一个神秘的文化地带,也是一个璀璨的文明地带,有着无数秘密等我们去发现,有无数奇迹等着我们去创造。
(作者简介:萧军,人民教师,文史专员,洛南县仓颉文化研究会理事,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