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有效策略

本文转自:渭南日报

  临渭区渭河小学教师高伟

  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参与社会交际。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呢?教学中,教师抓住有效的训练点,适时适当地组织学生随文练笔,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丰富多彩,让课堂“活”起来。

  抓住重点词、句,适时训练,培养学生好词佳句的积累运用能力。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少而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准则。在一篇课文中选择一个或几个重点语段进行教学。在语段教学时,要抓住重点词句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让孩子在对比、模仿中领悟语言的魅力。如在教《海上日出》这篇文章时,我这样设计:1.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海面日出的景象变化是怎样的?勾画描写景象变化的语句。2.你能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景象变化吗?3.把你自己写的词语代入课文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甚是满意,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好词佳句的积累和运用能力。

  抓住文本空白点,发挥想象,培养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了解到有许多空白点,是作者言犹未尽的。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训练点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发挥学生的想象,适时拓展,也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在教学到当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曼底号”徐徐沉入大海……我这样设计:1.读句子说说你的心理感受。2.在看到哈尔威船长随着“诺曼底号”徐徐沉入大海时,你想对他说些什么?3.假如你是那个获救的见习水手克莱芒,你又想对他说些什么?

  紧抓拓展延伸点,顺势引导,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拓展延伸点,改变教法,因势利导,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执教《小英雄雨来》中的一个读写结合教学片段:师:同学们,课文几次描写了雨来家乡的景象?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请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勾画重点词、注意内容的结构安排)师:谁来展示自己勾画的内容?生:汇报交流自述……师:请同学们选一处自己观赏过的景物,按照作者首尾呼应的结构安排,一定的顺序,运用恰当的词语来写一写。生:练笔……本次读写结合,既理解了课文内容,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强了书面表达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学生的感言,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被点燃、被激活。老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拓展延伸点,因势利导,让学生能直接与文本对话,学生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扎实的语言文字,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同步的提升。

  抓住阅读笔记,拉近文本和自身实际的联系。阅读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和习作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材料,提高认识。阅读笔记通常有三种写法:一是摘抄好词佳句,二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三是内容提纲。其中写读后感,是最有效的训练手段。如执教《麻雀》一文后,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心中所想的话,有用日记形式记录母亲呵护自己的暖心瞬间,有用对比方式以《不一样的母亲,一样的爱》为题目完成习作,有以书信形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以上几种都是课内读写有机结合的有效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变“理解课文”为主的解读式教学为注重“读写结合”的实践活动。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平时的教学中就要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注重积累,不断引导学生锻炼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锤炼学语言、用语言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16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