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渭河探源记行
渭河探源记行
生于千河源头,读书工作在渭河平原,从事的是水利事业,于是自然就热爱水,更倾情于渭河,便有探寻渭河源头的梦想。庚子秋,因开展渭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活动,终圆夙愿。
9月3日,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难得的晴好日子,便开始渭河探源之旅。车入陈仓,溯渭河而行,穿越秦岭,过天水,于下午一点左右到达渭源县,受到当地水利同行热情接待。饭桌上,渭源县水保局李有明局长告诉我们,渭河发源于西秦岭山脉,渭源县城西南的鸟鼠山系皆为渭河之源。具体来说,渭河现有三源,中源是发源于五竹山的清源河,南源是源于锹峪峡的锹峪河,北源是鸟鼠山的禹河。三条河都流向渭源县城,于县城东边三河口汇合成渭河而东去。
渭河的源头究竟在哪儿?历史上认定的源头是鸟鼠山。《尚书.禹贡》载:“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水经注》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等等,便是佐证。但岁月更替,沧海桑田,现渭源为何,只有实地去考察。由于鸟鼠山的禹河和锹峪峡的锹峪河都已经断流,只有清源河水量充沛,水质清澈,川流不息。于是按照李局的安排,下午先去考察峡口水库和渭河东源,明天再去考察渭河源头“品字泉”。
饭后便出发去实地调研。我们先去峡口水库。驱车出县城,西南行不久,便看到一座高大的长方形碑牌矗立在路边,上书“渭河源风景区”。此处,宽阔的公路出现了分叉,我们从右边支路进入,不久,便进入一条沟道,道路也变得曲折而狭窄,且成了泥结石路面,继续前行,便看到一座大坝挺立眼前,坝面上书“峡口水库”。原来渭源第一坝到了。
据介绍,峡口水库位于渭河源头之一的清源河上游的五竹乡境内,建成于年12月,为时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支持兴建,总库容万方,可灌溉农田5万余亩,是渭源县灌溉、防汛、生活用水的“生命线”,被誉为渭河源头第一坝。立于大坝之上,举目而望,只见一库清水波光粼粼,两岸山坡草木茂盛,碧绿青翠;远处山峦起伏,苍翠欲滴,云岚飘荡,犹如仙境。沿着水库左岸道路,迁回溯源而进,穿过鹿鸣村,来到清源河发源地,这里坡面平缓,草木更加茂密,碧草绿树掩盖下的一条小沟中,一股清澈的溪水欢快流淌。
西南而望,便见山峰高大矗立,苍茫青翠,此山便是渭源的豁豁山系中最高峰太白山。李局告诉我们,政府本来在这里打造渭源景区,但由于流量减少,加之地域狭小,因发展旅游之故,另选其它支流:锹峪河。在现场,我们看到当地先期开发留下的遗迹:一座水系碑、一排廊亭、一座管理房子在绿水青山中静静挺立,诉说着曾经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又驱车前去渭河东源。这是在渭河源头的东南边锹峪河上游的辋子场,当地又称为“十五里画廊”的天井峡后峡,这里也与渭源的山系相连接,植被茂盛,溪水潺潺,空气清新。但这里却与清源河上游的太白山风格不同,山势陡峭突兀,多呈黛螺形,拔地而起,有点我国西南省份云贵山水特点。进入峡谷,见谷深坡陡,树林阴翳,层峦叠嶂,清澈的溪流从不同的沟谷中倾泻而出,形成飞瀑清泉,真有“峨眉山水”之感。而当地开发者独具慧眼,沿河建有亲水步道,喝茶凉亭,还有“鹊桥”、“香妃沐浴”等民间故事场景回展等,巧夺天工,增添无限乐趣。在其间漫步穿行,既领略了山水田园风光,又探究了渭河源头,不亦乐乎?
进入峡谷,见谷深坡陡,树林阴翳,层峦叠嶂,清澈的溪流从不同的沟谷中倾泻而出,形成飞瀑清泉,真有“峨眉山水”之感。而当地开发者独具慧眼,沿河建有亲水步道,喝茶凉亭,还有“鹊桥”、“香妃沐浴”等民间故事场景回展等,巧夺天工,增添无限乐趣。在其间漫步穿行,既领略了山水田园风光,又探究了渭河源头,不亦乐乎?
回到县城,趁着夜色,我们又去灞陵桥参观。灞陵桥被誉为渭河第一桥,是一座曲拱单孔木桥,横跨在流经县城的清源河上。如今既是古代桥梁的标本,更是渭源县的一张名片。据《渭源县志》记载,现在的灞陵桥是明朝洪武元年(公元年)建设的。围绕着灞陵桥,有着许多传说。史传明朝大将徐达与元将李思齐激战于渭源县,因渭河阻隔,军民合力建桥,最终战胜元军。徐达高兴,挥笔题写“灞陵桥”。
当地已建成霸陵公园,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夜色下,一湖碧水荡漾,两岸霓虹闪烁,绿树拱桥倒影,十分漂亮。只可惜,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古迹,灞陵桥已被护栏阻挡,只可近距离观赏,不能跨桥体验了。借着灯光,我来到灞凌桥边的碑林,探究其历史,左宗棠、蒋介石、于右任等不少名人骚客题词碑刻林立,诉说着历史风尘,见有一幅对联很好,便录如下:鸟鼠山高双墳如画祁连象,凤凰台墓一曲愁听简尘箫。
9月4日,是正真探寻渭源的日子,不免有点兴奋。一大早就起床下楼等待。此时天气阴沉沉的,一团白雾笼罩着县城周边的山顶,慢慢地扩散开了,竟将四周全部覆盖了,不时有雨滴飞落。我担心下雨登山不安全,但李局告诉我,天晴着,没问题。
吃过早饭,便驱车向西,不久便来到渭河源风景区。此时云雾退去,金阳高照,又现难得的高原蓝。下车举目前瞻,只见一个巨形圆弧形大门傲然矗立,拱门一侧的巨石上书“渭河源”三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原来是左公宗堂题字,不由心生敬仰。
进入大门,便是大理石台阶步道,中间供列着巨大的铜鼎,两边雕刻着龙图腾。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们沿着长长的台阶,边走边听,了解渭河的历史,大禹的故事,深深感受到,一条渭河便是一部大禹治水的历史。来到禹王殿,这是一座三进间建筑,高大的殿堂门柱上,悬挂着三幅对联,从不同的角度,歌颂渭河的博大、大禹的精神、丰功伟绩,而且这三联都不同凡响,正门及两侧门柱对联上依次为康熙帝、乾隆帝和赵朴初等题撰。
进入大殿,里面供奉着大禹治水汉白玉雕像,只见大禹左手抬起指向前方,右手握着宝剑,挺胸抬头,器宇轩昂,呈现的河工治水形象,雕像两边供奉着巨大的九鼎和社稷祭祀坛,大殿墙壁上有“三过家门而不入”“劈山疏导治水”等巨幅大禹治水故事传说浮雕,弘扬禹王治水精神。作为水利人,我们要不忘初心,继承弘扬大禹精神,于是我们集体向大禹三鞠躬。
穿过大殿,便来到中华九鼎坛,这是为祭祀大禹而设的坛,是一个设计精美的高台,通过三条河流、文字演变过程,喻义渭河的久远历史、大禹治水的不朽精神。每年农历初六,民间自发组织祭奠大禹活动,弘扬大禹精神。
讲解到此结束,随后进入山水探源。在李局等四位同仁的引导下,我们一行顺着河流溯源而行。只见林木茂盛,苍松挺立,白杨挺拔,不由得让人想起东北原始林海,又忆及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伴着溪水曲曲折折穿行,渐近山顶,乔木渐退,灌丛增多,而且露水也渐厚重,走在小径上,一不小心,便会打湿鞋子、裤腿。于是我提醒大家尽量走在路中间,以免被露水打湿。大约半小时,前行的路被一座高大山峰挡住了,抬头一看,岩壁犹如斧劈,褐色的岩壁上书写“大禹导渭”四个红色大字,又为左宗棠所书。据说当年大禹治水,见渭水被这座山峰阻挡住了,便用神斧劈山开谷,渭水出而东流。这儿就是大禹导渭处了,只见两山峙立,山高谷深,抬头仔细查看,只见湍急的溪水就是从山壁中狭窄谷奔流出来的。而这深窄曲折的峡谷就是著名的“一线天”,也是龙门涧景观。关于龙门涧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大禹治水至鸟鼠同穴山,见山峰巍峨,绝壁千仞,山间云雾缭绕,渭水阻滞,原来是黑龙作祟。于是大禹让应龙摆尾开路,举斧劈山崖,斩黑龙,水龙应涧而出,渭水东去,从此惠泽渭川,故此名曰龙门涧。踩着高低不平的石块,涉河穿过去,穿越一线天,突然豁然开朗,眼前又是一片山谷空地,同样是树林茂密,绿树成荫,溪水淙淙。
继续向山峰深处前行,山越来越高,山路也越来越陡,但始终伴着一股清流溯源而行,先后经过近源台、伯益训鸟等景观,最后到达本次调研的目的地:品字泉,即渭河三泉:禹仰泉、遗鞭泉、吐云泉。这三股泉,就是所谓渭水之源了。
首先看到的是遗鞭泉,只是一眼普通的泉水,泉眼正上方一块石头上书“遗鞭泉”三字,旁边树一块介绍牌,上书“唐太宗李世民西巡陇西郡探源渭水,不慎将马鞭掉入泉中,打捞无果后返回长安,马鞭却现于渭河至上,因此而名”,看来这就是其来历了。继续往上攀登,又见“吐云泉”,同样是口普通的泉眼,但比遗鞭泉大一点,泉水清澈,水面平静。
立于泉边,可看见映照的蓝天白云树影,便有禅意滋生。这也许是“吐云泉”取名的含义吧。继续向上攀登,便来到“禹仰泉”,只见两挂瀑布从数十丈高的山崖上飞跃而落,其下形成两泓清泉,在两泉的中间一块石头上,书写“禹仰泉”三个红色大字,向人们告知这就是渭河之源了。飞瀑溅珠,泉水清冽,让人顿生敬意,急忙用瓶子盛水而喝,清凉甘冽,直沁心脾。细细观悟后,又盛满瓶,随身携带,以示纪念。
参观完品字泉,便完成了这次探源之旅,心情大好,于是加快步伐,沿着曲曲折折的人工栈道向山顶行进,准备越顶下山。
不久便登上了山顶,此时的海拔已近米,也许因海拔等因素影响,植物已由乔灌变为草甸。立于山顶,举目四顾,近处坡陡草茂,碧草如茵;远处山峦起伏,苍茫叠翠,郁郁葱葱,真为渭河源头生态保护如此之好而赞叹。
此时已是快正午十二点了,人已困乏不堪,便匆忙下山,结束此探源之旅。
走出景区大门,再次回望,只见正午灿烂秋阳下,远处的鸟鼠山更加巍峨苍翠,连绵起伏。是的,正是有这样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保障了渭河源头清流不断,水质优良,也确保了渭河川流不息,日夜流淌。于是,让生活在渭河中下游的我对渭源人的无私奉献而顿生无限敬意!(张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