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谷姬宝顺在旧日金黄甫静闻书香
姬宝顺:在旧日“金黄甫”静闻书香
黄甫溯源
府谷黄甫的繁华源于明清时期的蒙汉互市,至清中叶达到鼎盛,时称“金黄甫”。
李家大院
黄甫位于黄甫川,川在这里解释为河,川字左右两画为岸,中间是水。黄甫与黄甫川,是先有地名后有了河名,还是先有河名后有了地名?我们知道,中国有很多地名与河名有关联,我不敢说这些地名都是因河得名,但敢说基本上是。如:汉中、汉阴、汉阳因汉江得名,汴梁(今开封)因汴水得名,渭南因渭河得名。我以为黄甫也是因黄甫川得名。
然而很多时候有人把黄甫写成“皇甫”了。查地图可知,府谷以外叫黄甫的地名也不少,如淳化县胡家庙乡黄甫村,扶风县新店镇黄甫村;叫皇甫的地名就更多了,其中最著名的有榆林籍大作家柳青曾经落户的长安县皇甫村。
上世纪50年代初期,黄甫川韩家湾设有水文站,可能就是因为韩家湾水文站工作人员的笔下之误,结果从那时起,黄河水文系统的文件中就有了“皇甫川流域”的表述,可惜谁也在后来没有为黄甫正名。现在有人竟然盲目附和,说黄甫与皇帝有关,先就叫皇甫,后来才成了黄甫。试问,与哪位皇帝有关?与皇帝有关的传说倒是有,康熙皇帝从段寨过黄河,路经太家沟吃过黄绵甜瓜,但并没有留下与黄甫地名有关的说法,况且黄甫地名早就有了。另外黄甫祁家是朱元璋后人,隐姓避难居黄甫,祁家自己连朱姓都不敢承认,其他人也不知道祁家来自皇家吧!可见也不会由此演化出“皇甫”的地名。
李家大院
黄甫因黄甫川得名,那么黄甫川这个名字啥时有的呢?最迟应在明朝以前。黄甫川在汉代叫湳水,那时就已经很有名。汉武帝征匈奴,为了安置归附的匈奴人,于元朔四年(公元前年)分出上郡东、北部和太原郡西部,置西河郡,辖36县。范围包括今鄂尔多斯东部,山西吕梁、芦芽山以西,陕西宜川以北的地方。其中最富庶的两个县是富昌(县城在今古城一带)、美稷(县城在今纳林北),富昌是西河郡早期首府所在地,美稷以盛产黍稷(糜谷)驰名。《水经注》云:“湳水出西河美稷县,又东经西河富昌县城南。”看过一个资料说当时湳水从城下而过,青竹碧水,舟楫卧波,当时不敢相信。现在想起来,近三四十年的时间,黄甫川就由水深齐腰变成干河,变化就这样大。两千多年前,黄甫川水草肥美、碧波荡漾也是可以相信的。《水经》成书于东汉,到北魏晚期郦道元注《水经》时,已经需要对湳水进行解释,说明在北魏时“湳水”之名已鲜为人知了。是不是已经叫黄甫川了,《水经注》未有提及,但不排除那时在民间已有黄甫川之名。明朝天顺年间(年—年)黄甫置堡,当时叫黄甫川堡,而不是叫黄甫堡,这也说明此前早已有了黄甫川之名,同时也说明黄甫因黄甫川得名。
书香盈门
后人说起黄甫先前盛况,爱说那时有个大门头子、座绣楼,又说家大门过年不贴重复对联。读书人为显露自己才华,争奇斗异,刻意创新,诗境意趣,唯恐落后。初一起来欣赏对联亦为街坊文化盛宴。此情此景,曾引起府谷县县令的兴趣,专门跑来黄甫欣赏对联,看后赞叹不已。
对联盛况现在是见不到了,且说一说黄甫的门楣匾额和墙面题刻。
保存最完整的李家大院门楣匾额题字是“天锡纯嘏”。其中锡即赐,读作cì,语出《诗经》。《诗·小雅》曰:“锡尔纯嘏,子孙其湛。”意即赐予你大福,祝子孙快乐。《诗·鲁颂》曰:“天锡公纯嘏,眉寿保鲁。”意即赐予鲁公大福,让他高寿保卫鲁国。眉寿即长寿,人老了长出长眉毛,叫寿眉。后来人们常把“福”和“寿”联系在一起,成语有福寿双全。清康熙年间有一著名学者叫陈锡嘏,字介眉,福和寿都占。清李渔剧本《蜃中楼》中有唱词:“与二弟同增纯嘏,并享遐龄。”遐龄也是长寿。后来就有对联:无锡纯嘏,人祝遐龄。府谷有人名叫遐龄,其父是一位老先生,名字起得有来历。说起起名,顺便说一下,民国府谷有名人叫王九皋,九皋出自《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闻天”也是人名。府谷有教师赵怀璧、赵如璧,名字出自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完璧归赵故事。这些名字都是很讲究的。现在一些名字用字生僻难认,又不明其意,缺乏讲究。
李家大院匾额
“天锡纯嘏”的“锡”是通假字,锡和赐声旁相同,属于同音通假(也说古音通假)。古人爱用通假字,书家题写匾额之类更是如此。李家大院“天锡纯嘏”,锡的易旁,上面日字共四画,但最下一画变形写成一长画,所以常被人误读为昜。懂书法的人都知道,这又是书法的讲究了。书法中多一画少一画,笔画移位、变形,是常有的事。
与李家大院不远处的梁家大院匾额是“诒谟燕翼”,也出自《诗经》。《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诒,有时也用贻。谟即谋,也是通假字。诒谟,表示为子孙谋划、打算,传授祖先家训。燕翼,希望子孙继承祖先智慧,谨慎、不怠慢、安乐。“诒谟燕翼”常用作匾额题词。年,张学良到烟台张裕公司视察,称赞公司经营有方,题词“圭顿燕翼”。圭顿指白圭、猗顿,春秋战国有白圭、猗顿二人善经商,均为豪富。黄甫红泥寨王家大院门楣匾额题“燕翼第”。
紧挨梁家大院又一大院匾额为“棠棣之华”,华即花。《诗·小雅》曰:“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是一首歌唱兄弟亲情的诗。棠棣树之花,花萼保护花瓣,古人常用棠棣比喻兄弟,花萼比喻兄弟友爱。郭沫若历史剧《棠棣之花》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演,引起巨大反响,就是因为它反映了兄弟姐妹生死相依、共赴国难的主题。旧对联有“瑞日芝兰光甲第,春风棠棣振家声。”芝兰比喻德行高尚,也有友爱的意思。棠棣和芝兰相对应,意即兄弟之间不但要友爱,而且要注意修行,共同担负起光宗耀祖、振兴家庭名声的责任。现在盖新居,大门上贴瓷砖,横额镶五个字“家和万事兴”,强调了“和”,但缺少积极进取、道义担当的含义。“棠棣之华”和“家和万事兴”比起来内涵丰富得多。
赵家大院门楣匾额就是“振家声”,光绪老师翁同龢拟过一副对联:“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世泽,指祖上地位、财富等遗产。地位、财富,人们总想传之绵长,累世不衰,但又很难做到。老百姓说,“富不过三代”。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君子的精神和物质遗产,过不了几代就断绝了。这被视为规律。原因是富贵人家子弟容易骄、奢、淫、逸,出败家子。怎样才能突破这个规律呢?翁同龢开出的药方就是“为善”“读书”。做人要为善,如结合当今实际,应该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成事要读书,读书可以明理明智,可以修身齐家。这个匾额主要还是突出教育子女,对子女寄予厚望这一点。
郝二宽大门匾额为“安且吉”。《诗·唐风·无衣》:“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安,舒适。吉,美、善。难道说我没有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后人用“安且吉”题匾额取其平安吉祥之意。浙江有安吉县,以盛产白茶出名,东汉末年建县时,县名即取自《诗经》。
魏家大院
鼓楼洞前魏家大院匾额为“积善之家”,另一魏家匾额为“庆有余”。《周易·坤·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说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作恶之家,祸殃及于子孙。两块匾额意思都是宣扬积德行善、福被子孙。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就是来自《周易》上这段话。有故事说,苏东坡去拜访老朋友佛印和尚,佛印正做好鱼准备自己吃,听苏东坡来,情急之下就把鱼扣在磬下藏起来,出禅房招待苏东坡喝茶,苏东坡闻见鱼香,又见磬翻扣着,知道有情况,就说:“我今天遇到一难题,特来向你请教。早上在一户人家门上看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下联残缺,我一时想不出是何句子,请你赐教。”佛印不知是计,随口就说:“‘积善人家庆有余’嘛!”苏东坡哈哈大笑:“既然‘磬(庆)有鱼(余)’,那就端上来吃吧!”说明这是一副老对联,至少北宋时期就有了。
现在赵三眉所居大院,门楣有“安贞之吉”匾额。《易经》第二卦《彖辞》曰:“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大意是:平安,坚持正道的行动是吉祥的,因为应合了大地广阔无垠的柔顺之德。
梁家大院有藏书楼,楼上已拆毁殆尽,通二楼的楼梯门洞还在,门洞左侧“听雨藏书”题刻依然醒目。又是藏书,又是听雨。在藏书楼上掩卷听雨,这是文人雅士的情怀。俗人没有这样清高的意趣。若是农人,那他能知道“春雨贵如油”,但绝不懂得听雨能听出什么名堂。听雨,雨是当景物看待的;听雨,就像品茶一样,引发联想,品出韵味。对联就有“读书写字种花草,听雨观景品酒茶。”诗人常将听雨入诗,如“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白居易《五律·雨中招张司业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七律《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平遥古城有听雨楼,苏州园林拙政园有听雨轩。听雨轩的介绍是这样: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出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小小黄甫,塞下一隅,竟也有听雨楼,而且还是听雨藏书楼。设想一下,楼上一翩翩少年或一妙龄女子,已捧过文房四宝,铺开素笺;手持折扇,正吟诗作对;忽闻帘外细雨淅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简直妙绝。
李家大院
李家大院二楼有书房,门头匾额题“泮兆两闱”,古代称学校为泮宫,两闱指秋试和春试两次考试。科举时代,秋天举行乡试,称秋闱,录取者为举人;举人第二年春天参加会试,称春闱,录取者为贡士。“泮兆两闱”的意思很明确,希望子孙好好学习,参加科举考试。书房内墙壁题刻“桂茂兰芳”圆形篆字。兰和桂皆有香味,比喻德才高的人,也比喻子孙。成语有兰桂齐芳,指子孙后代都显贵发达。桂茂兰芳和兰桂齐芳意思一样,都是希望子孙后代成人成才。
进入白存厚家瓮门,迎面墙壁一幅砖雕图案,松、鹤、鹿围绕中间一福字,两边一副对联。虽经风雨剥蚀模糊不清,但仍然隐约可见当初雕刻技艺的精美。对联为:效张公多书忍字,法司马广积阴功。唐朝郓州人张公艺,人称张公,一生仗义疏财,九代同堂,合家九百人,和睦相处。唐高宗好奇问其故,张公取出纸笔写下一百个忍字,唐高宗感动掉泪,赐名“百忍堂”。宋人司马光曰:“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无穷之计也。”对联教育人,要想家庭和睦、兴旺发达,一要忍让,一要积德(积德主要指行善)。此联在山西王家大院也见过。
这些匾额题词,论书法雕刻,都是精品;论内容都有来历和出处,或《诗经》或《易经》,文化内涵丰富。启智教化,意蕴深远。其中一部分,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才能理解。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黄甫匾额都出自经典,可以看出那时黄甫人的文化修养。同时可以想见黄甫街上那时是怎样一个文化氛围。黄甫民国时曾属君子镇,镇公所虽在麻地沟,但起名君子镇应该与黄甫也有关系,历史上受那样一个文化氛围的熏陶,应该出君子吧!
现在的黄甫,昔时盛况早已不在,每去一处大院旧址,总叫人想起《红楼梦》上“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的句子。白云苍狗,荣悴千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只能窥斑见豹,想像当年盛况了!
最近几年农村盖新居不少,大门头子都用红瓷砖贴面,上面五个大字也是瓷砖上烧好的,还有花草纹饰点缀,远观近看都很漂亮,就是题额五个字千篇一律,不是“家和万事兴”就是“家兴财源旺”,比起旧黄甫题额总觉得有点缺憾。前年我在老家盖房,就想贴一个不一样的字,我想好“安且吉”和“居之安”(出自《孟子·离娄下》)三个字,跑遍建材市场也没有,也不能定制,只能贴上光面子瓷砖作罢。
黄甫大庙
大庙小庙不是一个具体的庙的名字,医院医院的名字一样。你去北京看病,医院之名去的,如果别医院看病,你回答说:大医院。你回答清楚了吗?
旧黄甫街北起一段叫庙街。庙街有戏台坐南朝北,正对着城隍庙,挨城隍庙还有白衣菩萨庙、药王庙、龙王庙,戏台西侧有火神庙。其中城隍庙、白衣菩萨庙、药王庙部分曾因粮站占用,主体没有毁坏,近年黄甫人对这一部分进行了修复,这是好事,但修复以后挂上了“黄甫大庙”牌匾。“黄甫大庙”成了庙的名字,这就不对了。人们习惯上把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庙宇建筑群称为大庙,如麻镇大庙,就是一个庙宇群,里边有不同的庙宇殿阁,供奉不同的神祇,规模较大。但“大庙”不是一个庙的名字,所以麻镇人在修复时,就给这个庙宇群起了一个名字:龙兴寺。黄甫城隍庙这个庙宇群并不大,比起黄甫中街以西半山上已彻底毁掉的庙宇群小多了,那里由老爷庙、马王殿、药师殿、古佛殿、十王殿、娘娘庙等众多庙、殿组成,共七八进大院相连,论规模,那才是黄甫的大庙。但“大庙”也不是这个庙宇群的名字。现在旧址上重修了一个古佛殿,是一个很小的庙。
国内,庙名叫大庙的倒是有一例,在四川梓潼县,庙门挂着“七曲大庙”匾额。庙内有张献忠像。张献忠领兵入川,至七曲山,见庙内供文昌帝君张亚子像,张献忠霸道地说:你姓张,我也姓张,咱们是同宗吧!于是改文昌庙为太庙,“太”和“大”意思相同,后来就叫成大庙了。来历是这样。
黄甫城隍庙这个庙宇群,不需要另起名字,就应该叫城隍庙,里边包括城隍殿、白衣菩萨殿、药王殿等就行了。城隍爷是城池的守护神,重要的神祇之一。上海城隍庙举世闻名,称为长江三大庙之一,由财神殿、慈航殿、娘娘殿、城隍殿等组成,人家就一直叫城隍庙。
(来源:榆林日报,文/姬宝顺)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