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隐士文化从古至今很流行,跟三个著名
文·段宏刚
隐士本质是指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却又不愿意进入仕途,不愿意被名利所困扰,不愿意委曲求全,只愿意安贫乐道,追求天人合一,过着无拘无束、自由潇洒生活的一类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想在世俗生活里追求天人合一,几乎没有可能,因此,一些人就离开群居生活,甘愿到山林旷野中人迹罕至的地方,来实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真正的隐士,便是这种生活态度所催生出的一个群体。
在我国许多名山里,都可以发现隐士的身影,他们过着“出门见南山”的惬意生活,让红尘中人煞是羡慕。如果要说哪个名山已经形成了兴盛的隐士文化,并吸引众多隐士扎堆前来修炼,肯定要数陕西西安以南30公里处的终南山。
终南山隐士文化源远流长,几乎跟道教文化同步诞生,早在多年前,终南山附近就有以道家学说作为信仰的隐士,潜心在这里修身养性,过着与世无争、清心寡欲的生活。
若要问起终南山隐士文化的形成和完善,是怎么来的?毫无疑问,跟历史上三位著名人物有很大关系,他们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成为后人争相效仿的对象,再加上道教文化的推波助澜,于是乎,终南山便自然而然形成了独特的隐士文化景观。
第一个推动终南山隐士文化的人物,是距今多年前的西周名士姜子牙,第二个人物则是距今多年的道教文化的创始人老子,第三个人物是距今多年的唐代初期诗人卢藏用。三人从不同层面,对终南山隐士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武王伐纣”的故事,便是由姜子牙出谋划策的。商朝末年,出现了一个有名的昏君,他就是商纣王,他整天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又常常是非不分,无缘无故残害忠良,导致怨声四起,于是,手下将领纷纷倒戈,不再对商纣王唯命是从,纷纷加入了讨伐他的阵营。位于西岐的周文王是实力最强大的一个,为了能让讨伐商纣王的大计稳操胜券,因此,他不惜放下身价,在各地招贤纳士。
此时,姜子牙隐居在关中西部宝鸡磻溪附近的渭河岸边,每天在那里用直钩钓鱼,一派仙风道骨的风范。实际上,他是在等待贤君的出现,帮助贤君安邦治国。
最终,姜子牙出山后,以自己无与伦比的学识和智慧,运筹帷幄,为消灭殷商立下汗马功劳。从此,姜子牙被广为人知,名声如雷贯耳,在普通老百姓的思想意识里,凡是那些隐居的人,都是实力超群的栋梁之材,可遇不可求,谁遇到了就是大幸。
时间来到东周末期,距离姜子牙去世已经余年,此时,另一个著名人物——老子降生了。老子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他看到礼乐崩坏后,世风日下,对喧嚣的世俗社会越来越厌倦,于是,他常常云游四海,倒也逍遥自在。碰到勤奋好学的人前来讨教,他也乐意指点迷津。比如孔子,先后两次慕名前来拜访老子,通过两次指点,令孔子醍醐灌顶。
在人生后半辈子,老子已经变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大学问家,把毕生所学凝结成册,就是那部0多字的《道德经》。他带着《道德经》,一边云游,一边传道,希望把他自己辛辛苦苦创立起来的道家学说发扬光大下去,能给人们解决许多困惑。
当老子来到陕西关中境内的终南山附近时,被这里清幽宁静的环境所吸引,于是,索性在这里安顿下来,每天给当地人传道讲经,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由于老子的名气实在太大,从此以后,终南山逐渐变成了道家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大小小的道观相继在这里拔地而起,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效仿老子。
到唐代初时,一名叫卢藏用的诗人,才高八斗,刚到20多出头就考取了进士,可谓是春风得意,交际圈也很广泛,陈子昂、李白、王维等大诗人常常跟他饮酒作乐。但是,在位期间,卢藏用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仕途几乎没有上升的余地。因此,他常常闷闷不乐。
有一次他跟一帮诗友对酒当歌,某个友人无意中讲起了姜子牙因为归隐最终被周文王请出山的故事,卢藏用听后大受启发,决定尝试一下。于是,他大张旗鼓地住进终南山,然后,委托一帮朋友在长安城里给他制造噱头,大力传播他的好名声,说他是隐居在终南山的世外高人,让他在长安城里首先把名声打出去。
就这样,终于有人邀请卢藏用出山,并重用他,让他名利双收,这就是“终南捷径”典故。通过隐居给外界制造噱头,完全能抬高自己的身价,跟当今一些明星善于炒作和包装自己是一样的道理。
隐居的目的,实际上是通过修身养性来不断提升自己的学识、智慧和境界,从而为了更好地重出江湖,做一个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
而目前,大部分隐士上终南山隐居,内心企图已经让大多数人看不清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