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真的那么分明吗
文
三无青年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下,产生了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对于这些成语,闲暇之时,细究其含义,考证其来源,有时也不失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比如,有一个成语“泾渭分明”,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复杂,“泾渭分明”不是什么冷僻的典故,基本上一般的汉语、成语词典上都能查出来。对于这个成语,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的:
“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如果再查更权威的正规工具书,商务印书馆《辞典》有更详细的释义:
来自工具书的注释,大都经过各路权威专家、学者们的详细考据和订正,一般来说,都是确凿可信的。何况“泾渭分明”出自《诗经》,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不管谁都这么说,似乎毋庸置疑。
不过,如果有兴趣仔细探究一下,就会发现“泾渭分明”的说法,其实历史上一直争论不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以《新华成语大辞典》而论:“泾渭分明”的同一页,还有意思有所关联的“泾渭不分”和“泾渭难分”两个成语,解释中提到的都是“泾水清,渭水浊”,其中“泾渭分明”还在前面加了一个“古人认为”,轻飘飘地把争议的焦点就转移到了“古人”的头上。
辞书作者在遇到有争论的问题时,一般都喜欢采取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泾渭到底孰清孰浊,本质上来说不会影响读者理解“泾渭分明”这个成语的含义,因此很多作者在解释这一成语时也就往往疏于认真考证。事实上,就算是“古人”,也不是全都认为“泾水清,渭水浊”的。如果把有争议的说法都列出来,就牵涉到孰是孰非的问题。就拿“古人”来说,主流的说法就有两种:
第一种说法,就是上面百度百科和《新华成语大辞典》都提到的“泾清渭浊”说,此说法的代表人物是清朝的王光谦,他是光绪的帝师,持“泾水清,渭水浊”之说;另一种说法则以唐朝孔颖达和宋朝朱熹为代表,他们的意见是“泾水浊,渭水清”,像朱熹就在注释《诗经·邶风·谷风》时写:“泾浊渭清,然泾未属渭之时,虽浊而未甚见,由二水既合而清浊益分”。这就与王光谦的见解截然相反了。
无论是王光谦,还是孔颖达、朱熹,都是历史上排的上档次的学者,治学态度严谨,不大可能信口开河。但两种完全南辕北辙的说法,必然有一种是错误的。究竟孰是孰非,就需要从地理上来进行一番确切的考察了。
渭河
泾河和渭河都是黄河的支流。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腹地的卡日曲,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最终于山东北部注入渤海。黄河“河如其名”,上游流经的都是高山峡谷,水流还比较清;从陕西到河南的中游段,穿越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水色也因此由清变浊;到了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水色进一步变得更加浑黄,成为一条“泥龙”。渭河在陕西境内的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