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夏商周三朝千年更替
大家都知道夏—商—周三个朝代,前后有多年历史,史学家经常把它们放在一起,这是因为这三个朝代有个共同的特点——分封制和宗法制、奴隶制社会、青铜器时代。
夏(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年。开国君主:禹、启末代君主:桀国姓:姒(念:sì,音同“似”)
(PS:夏商周三朝,夏朝是没有直接文字记载的时代,只是后期《左传》、《史记》等有描述,所以至今还未完全证实有这个朝代)
在夏以前,是关于三皇五帝的上古神话时代,各氏族部落之间开始形成联盟,部落联盟首领采用禅让制,就是说我当了首领,下一届让部落里其他优秀的人才(不同姓氏)来当新的领导,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就是典型禅让制。
夏朝开国,跟大禹治水(又叫鲧禹治水)有关。
相传三皇五帝上古时期,黄河泛滥,鲧(念gǔn,音同:滚)、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治理黄河之水,二人分别被命为“崇伯”和“夏伯”。夏禹的父亲鲧采用“堵”的办法,结果失败了。夏禹则采取“疏导”方法,成功治理水灾,还有夏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的历史故事。大禹治水13年,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治水夏禹治水有功,舜帝把部落首领位置禅让给禹。在禹的带领下,部落联盟变得相当牛逼,这时禹不再禅让了,说部落联盟该是自己禹家的,他把之前的部落禅让制变成世袭制,夏禹传位给儿子启,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夏”,其他部落联合起来反对结果都被打败了,大家不得不服从管理,于是夏禹成了“中原共主”,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中原地区也成了华夏文明的开端。
(PS:世袭制从夏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长达多年时间。)
夏这个国名的来源,是大禹被舜帝封阳翟(今河南禹州),称为“夏伯”。“夏”是从地名演变为部落名,再从部落名最后成为国家名。
夏朝首都(今河南禹州)大禹死后安葬在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都有来禹陵祭禹。
禹庙另据《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建立夏朝后,将天下分作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又从九州攫取金属石矿,铸造九鼎作为国家权利的象征,因此九州成为中国国家的代名词,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
(PS: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丢失,成为历史之谜)
夏朝并不是如今的中国版图,它只是中原的一大片区域,四周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诸侯部落。夏朝疆域图大致包括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核心区域在今河南省。
商(约前—约前年),多年开国君主:商汤末代君主:商纣王国姓:子
商汤原是东方商族部落的首领。始祖契,曾辅佐大禹治水,受封于商地(今河南商丘),因以为族号。
话说夏朝晚期,夏室与方国部落的关系已经破裂,给夏上贡的部落不断地减少。末代君主桀(念:jié,音同“杰”)在位期间还常常讨伐那些不顺从的部落,顺带从当地强抢民女供自己淫乐,其中有一个末喜氏部落的妃子妺喜早已与伊尹结好,桀却把她强行夺走,伊尹愤怒中奔投了商汤。帮助商汤打败夏桀。
商朝最开始是夏朝的一个部落,在黄河下游的河南商丘一带,公元前年商汤率领其他诸侯国联合军队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跟夏朝军队进行决战,史称“鸣条之战”。结果夏朝军大败,荒淫残暴的夏桀被俘,遭放逐,数年后死亡。
夏商“鸣条之战”鸣条之战标志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最早的文字)
商朝最开始建都亳(念bó,今河南商丘),后来频繁迁都,最后迁往殷(今河南安阳),在殷这个地方建都年,所以商朝也被称作殷商。
商朝都城殷(前期今河南商丘,后期今河商朝除了甲骨文和金文以外,还有青铜器也很发达,最著名的要数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后母戊大方鼎,戊:念wù,音同“勿”)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重达.84公斤,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镇国之宝——后母戊鼎(商朝)(PS: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后母戊鼎证明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已经发展到顶峰,直到春秋战国,青铜器逐渐被铁器所取代。)
关于商汤的成语典故——网开一面
一天,汤在田野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喃喃地说:“来吧,鸟儿们!无论是飞得高的低的,向东还是向西的,所有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走过去对那人说:“你的方法太残忍了,所有的鸟儿都会被你捕尽的!”于是汤砍断了这人的三面网,剩下一面。然后低声说:“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如果你真的厌倦了你的生活,就飞到这张网吧”。——“网开三面”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后来,人们把它改为“网开一面”。
到了商朝第28代君主武乙(商纣王曾祖父),把都城从殷(河南商丘)迁往黄河北岸的沬(念mèi,今河南鹤壁市淇县)。
商朝末代君主商纣王(帝辛)是个有争议的人物,毛主席对他评价颇高,认为商纣王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他能文能武,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
帝辛继位后,定都于沬,后改沬邑为朝歌(念:zhāogē,今河南鹤壁市淇县)。
关于商纣王有几个历史典故/神话传说:
比干挖心
发明炮烙、虿盆酷刑
建造鹿台、酒池肉林
与商纣王相关的核心人物:姜子牙(后逃往周部落),姜王后,比干,殷(商)末三仁:比干、微子(宋国第一代君主)、箕子(今朝鲜开国君主)
周(前年-前年),年开国国君:周武王(姬发)周: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国姓:姬
相传周人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念kù,音同“酷”)的后代,周人早期生活在陕西武功一带,古公亶父(周太王)之时,因为外族入侵,被迫迁往陕西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产生“周”的概念。
(渭河流域为黄河最大支流,流经咸阳、西安等。)
周太王有三子,偏爱小儿子季历。长子太伯及次子仲雍为顺父意传位与季历,自身逃亡荆蛮,与当地本土氏族结合,后为吴国。
季历跟东边的商王朝联姻,夏部落加入联邦国家,成为商朝的一个方国。后来季历成为商朝强大的方国,对商朝是一种威胁,被商王文丁杀害。
到了季历之子、周太王之孙——姬昌(周文王)这辈,夏国实力扩张,不断兼并部落,已经三分天下有二了。但周部落继续臣服于商,姬昌为商的“西伯”。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
周文王(姬昌)死了后,次子周武王(姬发)即位,以姜尚(姜子牙,吕尚)、弟弟周公旦辅佐。
周武王率兵会其他诸侯部落盟军于孟津(今河南孟津),史记号称有个诸侯参加。后周武王率戎车三百,虎贲三千,士兵4.5万与商朝17万军队大战于牧野(今河南汲县)。周军大胜,纣王于鹿台身被珠宝玉器自焚。
牧野之战标志着商朝灭亡,是商和周的分界点。
因为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今陕西西安西南),武王灭殷以后,就以“周”为朝代名,周朝立。周武王又在沣河东岸又建镐京(念hào,音同“浩”,今陕西西安东北,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丰镐”,是西周王朝的国都,历史上最早称为“京”的城市),丰镐二京隔水相望,有桥相连,并称丰镐城,即西周,也叫宗周。
西周都城丰镐(今陕西西安)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