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在风中流转的故事
一、故事引子
故事书是最好看的书,没有之一。
这本《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压棺材板的书,有页,50万字左右,如果一生能写就这样一本书,真的是值得了,活够本了。这本书写的扎扎实实,人物立体,故事饱满,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
下面是对这本书简单的阅读理解,如怕剧透,可以跳过。读过的小伙伴欢迎讨论。
渭河平原上跳跃的白鹿带着中式魔幻的色彩,其实是作者的一种隐喻。其中在朱先生以及白灵去世的时候,分别出现过两次白鹿。所以我以为陈忠实先生是以朱先生以及白灵作为白鹿原此地最优秀的男子和女子。
朱先生幼为神童,长为圣人,是清末民初秦地数得上的大儒。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靠一张嘴叫二十万人退兵,不仅有能力,更有品格操守,是书中的神仙人物。
白灵是白鹿原族长白嘉轩之女,白家是最遵循宗族文化那一套的人家,幸得白灵是女子,所以她侥幸逃脱了父子兄弟被教育的那一套礼义束缚,保留了本身的灵气。接受新式教育且投身革命,就算被诬陷仍旧坚持自己的操守,出淤泥而不染,是文中最美好的女性形象。
此外出现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以白嘉轩为首的白氏一族,他的母亲、妻子、孩子、儿媳妇;以鹿子霖为首的鹿氏一族,他的父亲、妻子、孩子、儿媳妇;长工鹿三,以及他的孩子黑娃、黑娃媳妇小娥;派驻此地的行政长官田、书记岳;山上的土匪大拇哥等等,这些人你方唱罢我登场,展开了一幅渭河平原农村土地上活灵活现的画卷。
人物是立体的,故事是饱满的,你就没办法评判好跟坏,美和丑,因为一切都有原因,没有人是生来的坏,没有人是生来的恶,总有源头。
二、死去不是万事空
之前我听李健老师的《父亲的散文诗》颇有感触,最后几句歌词让人不自觉的动容:这是那一辈人/留下的足迹/几场风雨过后/就要抹去了痕迹/这片土地/曾让我泪流不止/它埋葬了多少/心酸的往事。因为他讲述了一个很平凡的父亲死去然后消逝的故事,让你生出人活一世也不过落得尘归尘、土归土的慨叹。
但是看完了这本书以后,我才觉得人死掉了并不是简简单单死掉了,那些生前的的故事会在风里流转,散播给更多的人,也散播到更多的地方,没有一个人是渺小的,也没有一个行为是不会产生影响的,所以不要轻视自己。
《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之争,实际上不仅仅是白嘉轩、鹿子霖的争斗,更是他们祖祖辈辈积淀的文化、原则的争斗,那些逝去的先人并未完全逝去,他们的教导、他们的思想、他们为人处世的原则在家族中不知不觉的传递。
白家是严格恪守宗族文化,不管心里怎么想,不管怎么压抑自己的人性,都在面子上大义凛然,取得一种完全政治上的、舆论风评上的胜利,但就是少了一股作为人的温情。
鹿家是因为起家之时被欺侮、被伤害,所以心里总有一股劲,要做人上人,要获得权力,为此不择手段。哪怕说我先是接受侮辱,但是如果我拿到了权利,总有一天我要报复回来。但就是少了点正气。
在看此书之前,我的宗族观非常差。如今回忆起来,其实这些东西的影响是不知不觉、润物细无声的。比如奶奶讲过的,爷爷的爸爸抽大烟败家被赶走,导致爷爷的妈妈不得不带着孩子回娘家的故事;妈妈讲过的妈妈的姥爷出征抗战的故事;我们是最普通的家庭,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功绩,但并不代表每个家庭没有自己的文化。这些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中传承,死去的人并没有死去,他们仍活在故事里,活在我们的血液里。
三、内功不是一朝一夕
这本书不自觉让人想起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它为《乡土中国》里面讲到的宗族社会,礼治社会做了很好的诠释。经过几百上千年的进化,最后白鹿原上呈现出来的白嘉轩带领的宗族,是一种进化后的适应乡土社会的炉火纯青的制度。
白嘉轩作为文中的主要人物,他的每个举动,每个行为都是在诠释什么是靠道德来管理最基层的群体。他自己力争做一个仁义礼智信的好人,并通过祠堂、乡约这样的方式束缚他的儿子,他的族人。整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中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很长的时间保持这种统治方式的稳定,肯定是有它一定的道理。
但是这有一个致命的弊端在于,无法扩张人口,因为就像书中描述的,一旦白鹿原人口超过一千人,就会因为自然灾害、瘟疫这样的原因产生人的死亡。
因为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所以无法解决灾荒、瘟疫种种很多问题。
书中讲到的是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的这样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在书里面,我们看到这种乡土文化一点点的被瓦解,其实时至如今,它仍旧在被瓦解。如果读者是农村人或者是从小镇走出来的人,可以体味一下,这种文化在近些年是如果瓦解的。
那么伴随着瓦解就会有新生。
正如我前几天所看的徐远老师的一本书《从工业化到城市化》里面的一个观点,乡村文化是小民经济,可以自给自足,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更高的生活效率,更多的人需要到城市中生活,也就是进一步推进的城市化。
但是城市化的本质并非是建一堆高楼大厦,那只是一个空壳子,是外在。城市的内里是一种商业的聚集,是更多的服务业,这跟之前的乡土社会的小民经济是完全不同的。那么有这么多商业的行为,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建好的写字楼,而是怎么能够让这样密集的商业行为能够很好地运转,这需要好的保障市场化的制度。这个是内功。
不管是小农经济下的宗族文化,还是当前市场化经济下的商业文化,其实文化才是撑起来社会运转的内功。
四、跳开看才知道无路可走
书中对女性人物的刻画,是让人痛心且难过的,尤以小娥为代表。
看完了以后再复盘,就发现她其实是无计可施,所以我如果生在那个时代,那也就只剩下革命一条路了,因为无路可走嘛,怎么做怎么错。
你说她是不是可以再上进一点,或者再机灵一点,但是实际上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小娥是有一个秀才爹,但是看起来也不像教过她什么的样子。那么她遇上什么事儿,其实是没什么考量的,只知道没有嫁人的时候听父亲的,嫁了人听丈夫的,而缺少点什么自己的想法。这个是最可怕的。
况且那样的社会,从根本上说是男女完全不对等的,那样精细的社会结构织就了一张精细的网,那些女子在网中无法挣脱,甚至成为更为厉害的施暴者,就像白嘉轩的母亲所说:“女人不过是纸糊的窗户,揭掉一层再换一层”,换而言之,就是女人不过是生育的工具,此外她们不具备任何的价值。这即是一个女人对女人的价值定位,多可怕,自作自贱,自作自受。
所以考虑问题、考虑自身所在的处境,不仅仅是在这个情景里面想问题,想办法,有时候也想想是不是这个情境有问题。如果是情境有问题,怎么做都是错,那就只能换个情境了。
五、故事永不完结
故事的结尾,鹿子霖死了且死状凄惨;白嘉轩瞎了一只眼睛,身形伛偻;心狠手辣的白孝文稳坐县长;其他好多善良美好的人物全部领盒饭。
这好像是一个不太完满的结局,但是这其实也是作者的一种隐喻,故事还没有完结。
今天的好会变成明天的坏,今天的坏会变成明天的好。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依。
我想这大概是作者最后想吐露的话吧。我们很难去给一个事情定义好或者不好,因为这个定义的过程,需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准则,如果一个人有很坚定的看法,那他大概也在社会里面能立起来了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