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南北,它牵起了黄河与长江流域
翻开中国的历史地图,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有醒目的两横两纵,星环状布局。两横即东西向的长江与黄河,两纵即大体为南北走向的汉江和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及后来的京杭大运河)。
我国河流以东西向为主,汉江却特立独行,其干流大体由北向南汇入长江,支流繁多绵长,隔秦岭、伏牛山、桐柏山、米仓山、大巴山等分水岭与渭河、黄河、淮河、嘉陵江毗邻。作为我国内陆唯一一条南北走向的天然大江,它堪称古代中国航运价值最高的河流之一,“中国古时南北天然水运航线之最长最盛者”。处于中国的中心地带,将东西向的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联结起来,是南北交通文化交汇转换的轴心和组带。
汉江河道绵长,支流繁多,水系庞大如叶脉伸展,主要的支流便有褒河、任河、蜀河、堵河、丹江、唐白河等。仅在陕西省境内,长度在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8条,在公里以上的有18条。
丹江和唐白河是汉江两条重要的支流,串联起陕西商洛与河南南部中原地区。历史上都城在长安、洛阳时,各地向帝都进贡,走的道路多为汉江,上溯支流丹江或唐白河,然后陆路翻过分水岭到达国都。在隋唐大运河开凿之前,汉江在沟通中国南北,向帝都输送税赋和物资方面的重要性,堪称国之命脉。如果说黄河与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那么汉江就是传输血脉的脐带。
然而,正如上述所说,尽管汉江水系已非常接近黄河,却并没有像注人长江一般直接与其连接。
一道高大、绵长的秦岭山脉,分开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也分开了汉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秦岭南侧是长达公里的汉江,北侧则是公里长的渭河,这两条大河分别注入长江、黄河,成为中国两大母亲河各自最大的支流,恰似一对多情而神秘的女神,紧紧拥抱着伟岸壮硕的秦岭。而如果说中华巨人的脊梁是秦岭,那么上肢就是渭河和汉江。此外,汉江的支流唐白河,其源头与淮河支流也甚为接近。
可以说,打通分水岭,把几条大河直接沟通,早在千百年前,便已经成为建都长安、洛阳、开封的王朝所密切关心的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黄盛璋先生曾在论文中指出,以运河沟通汉江和黄河、淮河的尝试,在历史前后有五次,第一次是西汉提出的褒斜水道,连接汉江支流褒河和渭河支流斜水(今石头河),汉武帝为此工程,发数万人。第二次是唐中宗时期提出的丹灞水道,连接汉江支流丹江和渭河支流灞河。第三、第四次是北宋,为方便钱粮物资由唐白河水系送达国都开封,先后两次打造运河连接白河与淮河支流:第五是清初提出的襄潼线,计划沿丹江打通运河至潼关处黄河。
尽管数次动议,有的工程也曾动用数万人,北宋的运河甚至曾完全打通(没有通水),但最终由于分水岭过于高峻,地质构造复杂,相对高差大,加之技术手段有限,这些关于运河的伟大设想和尝试,最终都是雨打风吹去。史书中留下的,水多湍石不可漕,山水暴涨石堰坏的记载,铭记了人类对于汉江直接沟通黄河、长江与淮河的盛大期望和些许无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