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游古贤大坝意欲上马壶口瀑布晋陕峡谷

老中医专业治白癜风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25820796848674143&wfr=spider&for=pc

文章来源:河山无言

文/范晓

1.古贤大坝的来龙去脉

按照全江全流域梯级水电开发的模式(仅部分平原河段因落差小而除外),中国的自然河流正在变成一个个死水的台阶,黄河也不例外。

黄河中上游是梯级水电开发的重要河段,其中,黄河源的鄂陵湖口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的上游河段,规划了39个梯级电站;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郑州桃花峪的中游河段,规划了9个梯级电站(详见下表)。

黄河干流梯级开发一览表

数据来源于黄河水利委员会网站、公开发表的科学文献、网站百科。不同来源的数据有差异时,水库技术指标数据以黄河水利委员会为准;影响人口与土地损失的数据,取其大者(因为公布的影响人口数大都比实际偏小)。土地损失一栏中的土地面积为淹没与施工占压的各类土地,加括号者为淹没耕地面积(未包括施工占压耕地,仅拉西瓦电站包括施工压占耕地面积);规划电站的数据在实施后可能会有变动。

古贤大坝位于黄河中游碛口至禹门口段,在壶口瀑布上游约10千米处,左岸为山西吉县,右岸为陕西宜川县。古贤大坝为黄河中游由上往下的第5级电站,设计坝高.5米,装机容量万千瓦,总库容.6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以下的库容95.15亿立方米。

黄河中游碛口至禹门口(龙门)的开发规划几经变动,年的规划考虑到该河段为稳定性差的黄土层及泥岩、砂岩层,地质条件差,不宜修建高坝大库,因此规划了7级低坝电站;后来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提出在禹门口修建1级高坝来代替7级低坝,但此方案因淹没损失太大且将淹没壶口瀑布,于是又修改为保留壶口瀑布、在壶口瀑布上下分别修建古贤、甘泽坡两级高坝的方案。

不过,在龙羊峡至桃花峪的梯级开发已大部完成的情况下,黄河中游的碛口、古贤、甘泽坡3级,以及黄河上游乌金峡至沙坡头的黑山峡段,都主要因淹没损失问题而未开工。但黄委会及晋陕两省政府,一直在积极推动碛口-古贤-甘泽坡工程的上马,其中古贤大坝意欲先行。

年,水利部批复了古贤工程项目建议书阶段勘测设计任务书,此后,黄委会下属的黄河勘测规划设计公司、黄河水资源保护局开展了项目的勘测规划设计;

年,水利部、晋陕两省、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组织召开了古贤工程对黄河壶口瀑布、蛇曲地质公园影响分析咨询会;

年8月,水利部会同晋陕两省政府将项目建议书报送国家发改委;

年10月,国家发改委委托中咨公司于对项目建议书进行了评估;

年12月,完成后的项目建议书由中国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进行了审查;

年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的函》,标志古贤工程前期工作正式转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根据国家能源局年11月发布的《水电发展“十三五”规划》(年-年),黄河干流开发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开工的是上游的鄂陵湖口至龙羊峡段的玛尔当、羊曲电站,加快推进的是该河段的茨哈峡、宁木特电站,中游的古贤电站未被列入。但碛口至禹门口河段并未像黄河黑山峡河段、金沙江虎跳峡河段、长江宜宾至重庆河段一样,被列入“十三五”的“重点河段研究论证”之内,似表明碛口-古贤-甘泽坡工程的立项开工只是时间问题。

2.古贤大坝对壶口瀑布等景观与环境的影响

黄河中游的内蒙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晋陕交界的禹门口,形成了长达千米的黄河干流上最长的连续峡谷—晋陕大峡谷。这段黄河也被称为大北干流或托龙段(禹门口至潼关段被称为小北干流),其中,在陕西延川县与山西永和县之间的河段,由连续的蛇曲河湾形成了极为壮观的曲流峡谷;在陕西宜川县与山西吉县之间的河床陡坎上,形成了浊浪澎湃的壶口瀑布;壶口瀑布以下至孟门山,因河床在基岩中深切,形成所谓“十里龙槽”的“谷中谷”奇景。据地质学研究,壶口瀑布初始位置在地形大转折的禹门口,后因强烈的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后退至壶口,壶口瀑布至禹门口的河段,也是晋陕大峡谷中峡险浪激的精华所在,李白有诗:“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黄河出禹门口,便流入华夏文明的发源之地——汾渭-河洛平原,而以壶口瀑布为代表的黄河晋陕大峡谷的景观群落,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明渊源及其精神的象征。

黄河壶口瀑布

依托碛口至禹门口的诸多景观,已形成黄河壶口瀑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与保护区。

据黄委会的分析报告,尽管古贤高坝的选址避免了直接淹没壶口瀑布,但仍然会给壶口瀑布以及黄河蛇曲等景观带来重大影响。

对壶口瀑布的影响

流量,现状为小于每秒立方米至每秒立方米,视季节与时段而变化,由此呈现瀑布形态的多样性。最佳瀑布形态对应的流量为每秒立方米至立方米,此范围流量的出现天数为天。古贤工程将使壶口河段的水量减少,小于每秒立方米的天数增加,每秒立方米至立方米的天数大为减少,且流量趋于均匀化,瀑布景观的多样性受损;

颜色,晋陕大峡谷的来沙量占全黄河的56%,由于含沙量剧增,壶口瀑布也被称为世界上唯一的黄色瀑布,每年10月至翌年5月,黄色较浅淡,6月至9月的汛期,则出现壶口瀑布最具特色的浓重黄色。工程拦截泥沙后,黄色瀑布出现天数大为减少,清水瀑布将成为壶口瀑布的常态;

黄河壶口瀑布

冰挂,11月至翌年1月因气温降低,瀑布凝结成冰崖、冰柱、冰桥、冰岸等冰挂景观。古贤水库蓄水后,冬季水温升温明显,11月至翌年2月下泄平均水温高于建库前的河道水温0.51℃~5.3℃,将使壶口冰挂的出现机率大为减少。

黄河壶口瀑布冰挂

对十里龙槽的影响

工程将使壶口断面上游的来沙大大减少,分析报告虽然认为十里龙槽不会形成淤积,但缺乏具体的数据分析,同时也承认,水沙情势将变得复杂,工程对十里龙槽的冲刷淤积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需要提到的是,作为古贤工程下游配套开发的甘泽坡工程一旦蓄水以后,其库尾的回水与淤积,也将影响十里龙槽这一谷中谷的深槽激流景观。

黄河壶口瀑布下游的十里龙槽

对黄河蛇曲的影响

黄河蛇曲被称为我国主要江河干流上规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曲流地貌景观,由于它深切于晋陕大峡谷中,也构成罕见的曲流峡谷景观。它由上游向下游依次有英雄湾、永和关湾(延水湾)、苏亚湾(郭家湾)、乾坤湾(河浍里湾)、仙人湾、清水湾等河曲。

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黄河曲流峡谷

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之乾坤湾

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之乾坤湾

古贤水库无论是汛期限制水位.6米,还是正常蓄水位米,河曲、河曲半岛、河心岛、河漫滩、河谷阶地等黄河蛇曲的主体景观都将被淹没,公园淹没面积分别占到12%和15%,而且恰是核心景区所处的位置,因此工程对黄河蛇曲的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

其它环境影响

作为高坝大库的古贤工程,水库长约.4千米,淹没和工程压占土地高达42.2万亩(.3平方千米),其中耕地损失3.5万亩,直接影响人口(搬迁与安置)2.13万人。淹没影响涉及陕西的宜川、延长、延川、清涧、绥德、吴堡,山西的吉县、大宁、永和、石楼、柳林等11个县。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由于水库地处黄土地区,蓄水后因库水浸泡以及水位的反复变动,将出现严重的坍岸与滑坡,工程项目建议书估计坍岸滑坡面积将占淹没区面积的2.6%,约为6.4平方千米,这会给环境容量、移民安置、峡谷景观以及水库的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工程施工道路将穿过以天然白皮松林及其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山西管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将破坏部分区域的植被,并对动物栖息环境造成损害。

水库将淹没省级、市级、县级保护文物共处。

工程所在的黄河河段,有兰州鲇、黄河鲤、鳅科鱼类等栖息,而且也是已被列为国家濒危物种的北方铜鱼的栖息河段。北方铜鱼为喜激流的洄游性鱼类,石质河床、水急流紊处为其产卵场,漂流性卵需随水流下行百余千米方能孵化。古贤工程将阻隔大坝上下游之间的水力连通,进一步切断已被严重压缩的洄游鱼类的繁衍通道。同时,因激流环境变为缓流静水,北方铜鱼等激流性鱼类的生境丧失,其种群将会趋于绝灭。

3.对古贤大坝功效以及“治黄”路线的质疑

古贤工程上马的理由,最主要的是这几条:减缓黄河下游河道淤积,保障下游防洪安全;维持黄河中水河槽的行洪输沙功能;降低潼关高程,以此来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这些理由和黄河已经建成和正在修建的大坝几乎完全一样。但是,黄河已建成的众多大坝能够达成这些目标吗?如果不能,那么,修建古贤大坝以及把黄河中上游干流完全梯级水库化,是否就可以呢?

“害河”还是“利河”?

黄河下游河道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成为著名的“悬河”,即河堤内侧的河床高出堤外地面4米至6米,局部河段在10米以上,加大了洪灾风险。黄河堤内的河床又分为主河槽(即中水河槽)与两侧的河滩,由于淤积主要发生在主河槽内,又导致主河槽可容纳的最大流量(平滩流量),由以前每秒0立方米至立方米减少到目前的立方米至0立方米,并且出现了主槽水面甚或主槽河床高于堤内河滩的“二级悬河”,使堤防出现险情的机率增大。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被认为是“治黄”面对的主要之“害”。

但其实,这并不是黄河的本性之“害”,而是人类得了黄河之“利”后,不断扩张,要限制黄河而衍生之“害”。著名水利学家黄万里就曾认为,黄河是世界上最大的“利河”,而非“害河”。因为太行山、伏牛山以东的华北大平原,原本是黄海、渤海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挟大量泥沙东下,才发生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河流造陆运动,形成了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的地球上最大的河流三角洲。而世界上许多大河的三角洲均不到1万平方千米。和长江比较,长江的流域面积比黄河大2.3倍,年径流量大16.8倍,但长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面积只有12.6万平方公里,仅及黄河的一半。正是黄河河床摆动、洪水泛流、泥沙淤积造出来的这片大平原,成为了华夏民族立足、繁衍与文明成长的根基。而人类在平原上的扩张,反过来要把黄河束缚在河堤之内。以挟带泥沙闻名的黄河,本来就是要把大量泥沙铺垫在广阔的陆上三角洲平原,如果你不让它淤积在堤外,它只能淤积在堤内。

包括古贤大坝在内的治黄工程,真能让黄河“长治久安”吗?

中国历史上,“治黄”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前仆后继的治河官吏提出了“宽立堤防,约拦水势”、“束水攻沙”、“淤滩刷槽”等诸多方略,但人力与黄河的自然力相抗衡,并未取得最终的成功。随着现代大坝技术的发展,年以后的治黄路线有了一个历史性变化,就是在黄河中上游修建大坝,蓄水拦沙,以期达到黄河下游减淤防洪的效果,所谓“有坝万事足,无泥一河清”。

但是,作为黄河上最早修建的三门峡大坝,却留下了惨痛的教训。由于对黄河的水沙运动缺乏基本认识,大坝建成后头一年泥沙淤积就达15.3亿吨,损失库容接近20%,四年后,库容已淤损了43%,不仅损毁了渭河平原约90万亩肥沃农田,40余万人被迫移民,而且抬高渭河河床,严重威胁西安的安全。由此不得不降低蓄水水位,并花巨资对工程进行改建。为了排沙,打开坝下的导游底孔,在河岸增建排沙隧洞,发电的引水钢管亦用于泄流排沙;发电功能大打折扣,防洪、灌溉功能无法实现。而潼关以上的库区还在继续淤积,不断增加渭河的洪涝风险。以至于年发生仅仅几年一遇规模的洪水,就导致河堤决口,受灾人口49万,迁移人口29.22万,农作物受灾53.68万公顷,倒塌房屋5.7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29亿元的特大灾害。

水利学家黄万里曾经总结了当今治黄思路的主要错误:

依靠水土保持作为治黄的基础(实际上黄河中上游的自然侵蚀以及大量泥沙搬运不可避免,蓄水拦沙只不过把原本淤积在下游的泥沙淤积在中上游的水库里,而任何水土保持措施都难以改变黄河水少沙多、水库寿命短暂的特性。注意,黄河搬运大量泥沙填海造陆,和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干扰没有任何关系);

尽量把泥沙输送入海作为治河的原则(黄河入海的泥沙只占其下游淤积的一部分,企图将泥沙全部用两堤束住,集流于黄河主河道冲出海外,实际上从未能做到。黄万里提出了把下游两岸所有连通低洼水道的口门全部打开到底,固定住水道两岸,使水沙淤滩刷槽、分流排沙的治理方略)。

而被黄万里先生认为是错误的思路,实际上仍然在指导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古贤工程要急于上马,被认为与小浪底工程的运用有很大关系。小浪底水库紧接三门峡大坝之下,黄万里先生曾指出,应先把三门峡库内的55亿吨积沙刷出坝下,未刷尽前暂缓修小浪底坝。但在三门峡水库淤积仍重的情况下,小浪底坝已修起来了,它的主要功能是利用其75.5亿立方米的拦沙库容,减少黄河下游的淤积。小浪底工程年投入使用后,因泥沙被拦截,清水下泻,的确使下游河道产生了冲刷,减轻了淤积,平滩流量增大,同流量的情况下水位全程降低1至2米。但这是以泥沙淤积在小浪底水库为代价的,到年汛期前,小浪底水库累计淤积泥沙已达31亿立方米,由于小浪底本身也要排淤,随着时间推移,同样的下泄流量,对下游河道的冲刷量和冲刷效率逐渐降低。

例如:年与年的年来水量基本相同,但下游河道的年冲刷量年与年相比减少了45%;年和年两次“调水调沙”流量接近,但年的冲刷量比年减少了41%;年11月与年8月两次洪水的来水量也基本接近,但后者的冲刷量比前者减少了29%。

从黄河的“水沙调控”来看,水库的淤积应当从下游河道冲刷中得到补偿。下游河道的年冲刷量与水库年淤积量之比,是水库淤积的补偿指标。~年,小浪底水库补偿指标年平均为0.5,也就是说,这10年间,水库每淤积2立方米,下游河道才冲刷1立方米,水库淤积量(即库容损失)远大于下游河道的冲刷量。

更严重的是,到年,小浪底的拦沙库容将基本淤满,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将大幅增加,下游河道也会呈现快速回淤状态。预计到年,下游河道就将回淤到小浪底建库以前的状况。因此,就提出来要赶在小浪底水库淤满之前建成古贤工程,以便利用古贤水库93.6亿立方米的拦沙库容,延缓小浪底拦沙库容淤满的时间。但是,古贤水库的拦沙库容也有淤满的时候。据称,假定古贤工程年投入使用,在它与小浪底水库的联合运用下,可使黄河下游河道微淤或少淤保持约43年(从小浪底的实际情况看,水库淤积的速度大于原来设计的预估),即到年。那么年以后呢?大概又要指望古贤工程上游碛口工程的上马,但这已是黄河中游仅剩的未开发项目,何况它的淤沙库容也是有限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付出了巨大的淹没损失、生态与环境损失之后,小浪底工程建成约28年之后、古贤工程建成约40年之后,它们对下游河道的减淤功能都将丧失。面对已有一百多万年形成演化历史的黄河,面对黄河冲积平原上数千年的文明史,凭借仅有几十年效能及寿命的工程,能够去谈论黄河的“长治久安”吗?

真的需要古贤工程来降低“潼关高程”吗?

潼关高程,指的是黄河中游潼关水文站六号断面在每秒立方米流量时的相应水位,它相当于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侵蚀基准面。在流量一定的条件下,该水位越高,代表潼关河段淤积越严重、河床越高,渭河发生洪灾的风险也越大。

据历史观测数据,黄河三门峡水库蓄水前的年至年,潼关高程总体呈起伏并缓慢上升的趋势,在汛期,年比年升高2.05米,年均升高0.06米;在非汛期,年比年升高2.31米,年均升高0.米。潼关高程的缓慢抬升,在历史上并未成为一个倍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16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