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昭王为何坚持南下伐楚为什么他在位时周朝
西周初年,周王室延续了殷商的政策继续经营东夷。不过不同于商王拉拢莱夷攻打淮夷的策略,由于周人本就是伐商而起,因此原本同中原王朝关系紧密的莱夷就成为周朝的防范重点。
周初分封天下,姜子牙被封齐地,坐镇莱夷大本营,齐国成为经略莱夷的主力,但周王室也没有放松对莱夷和其他东夷部落的收拢。对东方的防范源自于夏商周三代渭河谷地与山东半岛两方势力来回拉锯的历史脉络。因此,西周初年并不在意南方的那个子爵诸侯国的发展。
然而,就在东方的齐国在周朝的支持下不断融合东夷的文化时,南方的荆楚亦在暗中积蓄力量,逐步将触角扩大到江汉流域。楚国的扩张有两个不同寻常的地方,其一在于楚人先祖虽被周朝分封,但爵位低微,可楚国却也因此扔掉了周王室赐予的子爵,自称为王;其二在于楚国遍及的势力范围大多不是诸夏体系范围内的地盘,许多百越和百濮部落被楚人收归麾下却又在文化上相互融合。
作为夏朝遗民的两支,周人和楚人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差别。周天子成为诸夏共主,而楚人却因扩张而沾染了一身外族习俗,渐渐被华夏诸国视作蛮夷。到了周昭王时期,积极制约和打击楚国发展,保持周王室对天下诸侯的绝对权威就成为关乎周朝大计的首要任务。
公元前年,淮夷、徐夷等先后归顺周朝,周昭王随即开启了对楚国的试探。周朝大宰担当了此项重任,于是大宰和随身护卫死了。没错,周朝的试探小队刚到楚国境内就遇刺身亡。更为重要的是,楚人明确告诉周人,杀人者楚也。
如此嚣张的态度彻底激怒了刚刚征服东夷的周昭王。于是天子号令四处,各路诸侯响应,准备随周昭王灭了荆楚,这就是周昭王的第一次伐楚战争。嚣张的楚人面对周朝诸侯联军溃败无措,没组织起多大的防线就像周昭王投降了。至此,江汉地域成为了周的疆土。
周昭王凯旋镐京,周王室的声望达到极点。不过,楚国虽然失败,却也开始反思自身不足,尤其是利用南方水系网络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水军。楚人军事力量的蜕变并未引起周人的重视,在手握战车这一古代“坦克”一般存在的利器后,周军并不认为天下有任何一方力量能过打过自己,更何况荆楚的马匹都是一些四肢短小的矮种马,根本不适合作为战马驯服。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商朝的发展,青铜器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大规模使用,可冶炼青铜制品非常重要的铜和锡却主要产自南方。为了掠夺资源,周昭王亲率大军进行第二次伐楚战争,儿这一次不知道是因为上次胜利导致对楚国的轻视,还是不想让其他诸侯参与瓜分资源,总之周王仅仅携带了御林军和拱卫镐京的“西六师”便出征南下了。
周昭王时期的青铜器今非昔比的楚人利用熟悉的江河网路部署防线,将周军陷入水站之中。御林军和“西六师”虽然都是百战精锐,却不擅长水站。谁能想到仅仅3年时间,楚军的实力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此战情节并不复杂,骄横但疲惫的周军在一个自己不擅长的战场上败给了熟悉战场且人数远胜自己的楚军。周昭王的残兵败将还是乘坐楚人献出的船只返回北方的。
第二次伐楚战争给周王室的权威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各地诸侯对周的敬畏之心锐减,原本就日益强大的诸侯国们蠢蠢欲动。不仅是诸侯,就连大臣们都敢于在昭王面前大声说话了,这让立志中兴周室的昭王颇为憋屈。吸取前线兵力不足的经验,周昭王再一次号召各路诸侯随自己一道讨伐楚国了,第三次伐楚战争开启后,周军快速渡过了汉水,直逼楚人大本营。
美丽的汉水流域沿岸面对周的又一次南征,楚人颇为厌烦,但由于综合实力仍然存在差距,且短期崛起的楚军并不能在有所防范的周军面前继续前番计谋,于是决定以退为进。当周昭王率领的诸侯联军浩浩荡荡的跨越汉水之后,楚国立刻投降了。那时候的天下以分封制为基础,即便一个国家投降,天子其实并不能真的派驻自己的官员搭理土地,这便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楚人的投降也是一样,周王仅仅的到了名义上的归附,不过楚人奉献珍宝奴隶并且表示世代朝贡的行为却让昭王颇为满意。于是一场南征行动演变成了说走就走的旅行,以周昭王为核心的周军高层首脑摇身一变成了中原赴荆楚观光团。
周昭王显然没有料到这是楚人的计谋,兴致极高的要去观赏汉水沿岸的美丽风景。然而北人晕船,周昭王不仅没有能够愉快的观光旅行,反而呕吐连连。这时楚国的使臣连忙送给他一艘大船,并对周人说楚船如履平地。
在山水之间流连忘返的昭王显然没有想到他即将遇到一场神奇的事故。稳如平底的楚船遇到汉水的一点浪花后,居然就解体了,解体了。汉水宽阔,而船又在河道中央行驶,于是整个周王室的中枢成员集体一命呜呼了。
兵不血刃!楚人功成!
原来楚国赠送周王的大船是由切割开来的木板粘在一起的,虽然粘的十分牢固,但一旦在水中浸泡过久的话就会解体。这种粘胶源自南方的植物粘液,周人身在北地,不曾耳闻,自然不知道其中的诀窍。
周昭王的好大喜功、自大轻敌不仅使得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亦造成周王室对天下的管控力度进一步下降,周朝由盛转衰。虽然天下诸侯此后并不在对楚国进行大规模讨伐了,但楚人蛮夷的名声一直流传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以至于楚人自己在吞并他国时都理直气壮的以自身蛮夷的身份作为托词。其骄横跋扈的态度与当年诛杀周昭王大宰的态度如出一辙。
两百年后,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齐桓公在管仲的扶持下上位,而作为蛮夷的楚国自然成为其攘夷的重点。周昭王渡汉水沉船的事故又一次被天下诸侯所提及,齐国以楚人害死周天子为罪名,九合诸侯,会盟以征讨楚国。双方虽不曾发生大战,楚人亦不得不服软,向周室谢罪,并补缴贡品。
周昭王这位一手导致周室衰微,促使齐国等诸侯崛起的天子,成为齐桓公称霸的工具,这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