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为什么钓到了周文王是偶然还是故意为
文/予希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是一个被神化了的人物,这个老头多少学过一点法术,跟很多神仙道友都有点交情。年轻时本想在商纣王那里讨个差事,没想到一直不被赏识,贫困潦倒,到了七八十岁了,突然开了窍,跑到渭水边上钓起鱼来,这就遇到了周文王,俩人一拍即合,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王朝。
后来他的事迹演变成了谚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件事情是一个历史传说,真实性无从考察,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恐怕只是出于对汉代人的想象。但是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的话,真实的历史大概跟我们想象中的会有很大的不同。
夏商周时期是以部落、氏族和宗族为一切的年代,好像春秋战国的游士一般仅靠“个人奋斗”成大事并不现实,姜太公也不例外,他绝不仅仅是一个有点本事的小老头,他很可能是一个部落的领袖,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其实就是两个部落结成了联盟。
为什么这么说呢?姜太公毫无疑问是姓姜的。据历史学家考证,“姜”这个姓氏其实来源于一支曾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中国文明进程的古老民族——羌族。公元前年的羌人部落广泛分布在甘肃、青海、渭河流域、晋西南、汉中、豫西等地,是当时的一个抢答的部落集团。
古代战火纷争,对于主导中原的商王朝来说,这些桀骜不驯且力量庞大的羌部落,绝对是个大麻烦,是眼中钉,肉中刺,一定想着除之后快。商王朝频频对羌人大规模用兵,有时一次就出动多达人的军队,对于文明程度相对先进,装备精良的商军,羌人自然不是对手,所以死伤无数,战俘无数。
在商代,战俘的作用大多用于祭祀,在殷虚卜辞中无数次提到用羌人为神明祭祀,往往一次祭祀活动就会杀掉多个羌人,如此的血海深仇,羌人是绝对不会忘记的,迟早有一天,他们会报复的。
姜太公就是一名羌族的首领,在那个迷信鬼神的年代,部落首领大多是大巫师,在人们眼中,他会使用一些法术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羌族与商王朝的这种仇敌关系,姜太公也不可能去商纣王的朝廷里做官。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绝大多数都是“确然”的,然而对于历史文献的权威《史记》,却对姜太公的这段历史出现了“或曰”,而且还是两次!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伯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就是说,姜太公怎么跟周文王搞到一块去了,就是史书编纂者,历史的权威——司马迁,也不敢确定,他知道的至少有三个版本,而以他老人家的睿智、考究,竟不能确定到底哪个版本更“靠谱”。于是就全写上了。这在历史文献中,是鲜有存在的,究竟姜太公是有心伐纣,才找到的周文王,还是周文王找到了一直隐于市的姜太公呢?欢迎留言评论说出你们的看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