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学明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对艺术最初是从时代风格与地域风格上把握的,早期文学创作的地域色彩浓烈而鲜明。文学发展到明清时代,一个最大特征就是地域性特征特别明豁起来,对地域文学传统的意识也清晰的凸显出来。明代陕西文学在明代文学中的定位不明,但是明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关于明代陕西文学在基础研究和个体研究方面均有较多成果出现。
明代陕西的文学土壤
所谓文学土壤,即文学得以产生发展的场域。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创造的文化,不是地理环境单独决定的,而是环境因素与人文环境(社会、历史、心理)的复合创造物。概言之,文学土壤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
春秋战国时陕西是秦国治地,故后人将陕西简称“秦”;将横贯陕西中部的主要山脉称“秦岭”;将渭河平原称“秦川”。明代陕西所辖地区以中国地理地形三大阶梯而论,大部在第二阶梯,属黄土高原,少部在第一阶梯,属青藏高原。除属于青藏高原少部地区和陕南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余下大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历史记载陕西土厚水深,民厚重质直。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就形成了秦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这六大文化区域。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陕西地区的文学最早可追溯到《诗经》中的《秦风》《豳风》。
“关学”即关中理学,创自宋代张载,其时与周敦颐濂学、二程洛学鼎足而立,为宋代新儒学的著名学派。关学在明代再次复兴,成为关中士人的文化底色,对明代陕西作家的创作有重要影响。
明代陕西的作家分布概况
明代陕西地区文学的发展规律与全国文学有一致之处,但也因种种原因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从时间呵空间两个角度来看,陕西文学作家分布极其不平衡。
明代陕西作家的本土地域分布极不均衡。西安府、凤翔府所在的关中地区作家数量占明代陕西作家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此外,陕南汉中府、陕北延安府,陇右地区的临洮府作家数量也较可观。陇东地区庆阳和平凉二府是明代陕西文学的薄弱地带。陇右地区各卫、所的作家总量相对来说也比较多,但是分布分散,且作品多散佚。
明前期陕西作家多以政绩、理学见称。张紞、曹铭、程济,王恕、张鼎、王竑、陈汝言、段坚等构成其主体。其中张紞被称为“治行为天下第一”。王恕是关中理学三原学派的创始人,在政绩上更有“两京十二部,独有一王恕”之称。张鼎、段坚、薛敬之是关中理学河东学派的代表人物。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是明代陕西文学的高峰期,不论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且产生了对全国文学发展有引领意义的文学名家。
嘉靖至万历朝是明代陕西文学的相对发展期,主要表现在作家的数量以及几个重要文学家族的发展上。此一阶段虽有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赵时春仍在全国文坛崭露头角,但整个陕西文学已处于全国文学的边缘地带。
明中叶,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统集团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以及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学逐步走出了沉寂枯滞的局面。特别是在嘉靖以后,很快的由复苏而大踏步的向前迈进。而明代陕西文学在弘治、正德时期因前七子的崛起达到高峰之后,便逐渐退出了全国文学发展的舞台。
明末,泰昌至崇祯间,明代陕西文学的发展已然进入衰弱期。但陕西依旧有一定数量的作家在进行着文学创作,重要者如温日知、温自知、刘湘客、赵世英、李楷、张春、秦一藩等。其中温自知在明末清初被尊为关中文坛领袖,享誉关中。
总的来说,明代陕西文学的繁盛在中后期。经历了明初长达百年的准备之后。明代陕西文学在弘治、正德朝达到了鼎盛,并于嘉靖、万历朝持续发展,至明末逐渐走向低谷。一般认为弘治、正德以后的明代陕西文学逐渐衰落,少有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