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战史上的开山之作魏舒方阵
在春秋以前,中国古代的战法主要以车战为主,那种作战的场景是我们今天的人很难理解的。我给大家描述一下:两军交战,不能偷袭,不能使诈,大家要光明正大的下战书,约定时间,来个了断。他们打仗的方式也不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面看到的一群人乱殴,而是很有队列的排列整齐,摆好架势,然后一波一波的用战车对战车进行搏斗,谁的战车多,谁的战胜场次更高,谁就算获得了此战的胜利。嬴的一方不得将对方赶尽杀绝,只要输的一方履行战败的条约,双方就算了事儿了。
古代战场所以在春秋以前的战争中,你很少看到有大规模的伤亡情况,他们更像是两个人的决斗,只论胜负,不论生死。而决定胜负的关键就在于:你的战车是否够多?你的战斗力是否够强?
作为春秋最大的诸侯国——晋国,就是战车技术运用的佼佼者,他们的战车最多的时候达到万乘,让其它诸侯国想到就害怕,所以晋国能创造春秋时期的百年霸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春秋然而在春秋后期,晋国也遇到了战车不能解决的问题,就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脉让他们的战车无法穿越到戎狄地区。戎狄的山地作战技术远比晋国战车的机动力强得多,所以晋国在征服这些戎狄部落的时候,往往会费力不讨好。这就跟秦国人最早用劣等马在渭河平原上和西戎的优等良马作斗争一样,处处处于劣势。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聪明的晋国人,他果断的通过弃用车战技术,改用步战技术的方式,训练了一支专克山地军的步兵方阵部队,就是著名的“魏舒方阵”。
方阵魏舒方阵的基本单位是由25人组成的小方阵——两。其中包括15名重甲步兵(由甲士改编)和10名轻装步兵(原隶属于攻车的步卒),这25名士兵以5横5纵的队列形式排成一个长短兵器相互结合的方阵,其正面和纵深均为7.2米。像这样的步兵方阵,事实上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在战车技术盛行的中原地区,这种步战方式被逐渐淘汰了。
“魏舒方阵”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把步兵方阵和战车的阵型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就是将原来车战的两、伍、专、参、偏为编组的阵形,改编为前锋、后卫、左翼、右翼、前拒为编组的步战阵形。玩儿过《三国群英传》的朋友对这种阵型肯定不陌生,前拒是为了诱敌而设,两翼是包抄,后卫是为了保护主帅,防止敌人从正面突破。魏舒方阵是最原始的步兵方阵,他才从车战中脱离出来,所以保留了浓厚的车战阵型色彩。
后来在晋国和山戎的“太原之战”中,魏舒就是用这种步兵方阵大败了山戎的军队,使得晋国从此在和戎狄的对战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了。
魏舒出身于武人世家,其先为辅助晋文公成就霸业的五位贤士之一——魏犨(音抽)。魏舒因功被晋顷公封为六卿之首——中军将(正卿)。这为后来魏氏在晋国的崛起创造了条件,他的后代后来和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建立了战国七雄中的“三晋”。
作者本人申明:该文章独家发布于百家号平台,抄袭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