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周武王伐纣是怎么胜利的

武王伐纣一直是被普罗大众最喜爱的历史桥段之一,其受欢迎程度仅次于三国历史,这主要还是归功于古代文人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后来《封神演义》的出世,更是让商周交替的这段历史传播到了大江南北。

虽然《封神演义》只是商周两朝交替的历史演义,但在整体的脉络架构之上还是遵循了原来的历史事实的,只是因为一些主观原因,加入了一些作者的个人喜好,来迎合读者的口味。再加上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我们能看到的历史也都经历了认为的篡改或是掩盖。

就像杨坚、赵匡胤等人从来不希望别人说他们是篡权,因为篡权成功并建立了新的朝代,才勉强用功绩掩盖了篡权的道德缺失,而我们的王莽先生则是篡权失败而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唾骂千年。所以我们看到的武王伐纣历史,其实也是半真半假的,真实历史早就掩盖在历史的尘埃之下了。

据历史记载,当时周武王伐纣只用了4.5万大军就轻易地将商纣王的70万(一说是17万)大军击破,成功灭亡了商朝。这样的以少胜多在今天来看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那么周武王究竟是怎样用区区4.5万人的兵力,灭亡掉了存续长达多年的商朝的呢?

据守关中,蓄势东侵

关中沃野一直是中国最负盛名的政权发源地,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的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就是在关中平原的姬水流域发源,沿着黄河流域不断向东发展,联合炎帝部落击败了河北一带的蚩尤,才真正将炎黄部落的影响力扩大到传统的中原农耕区。

后来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也是在关中平原发家,建立北周、隋、唐的关陇贵族集团,更是凭借关中形胜,统治了中国长达年之久。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关中平原就是古代最成功的的建国创业孵化基地。

商朝时期的关中平原本是羌人的地盘,而我们所熟知的夏朝正是关中平原和和黄土高原之上的西羌人建立的朝代,夏朝在灭亡之后,就有一部分逃回了黄土高原和关中地区的老家继续发展,有一部分还因为环境的变化而重新变成了游牧民族。

就像后世孔子所说的“入中华则中华之,入夷狄则夷狄之”。周人其实原本也是关中平原西北具有游牧性质的一个民族,据周人自己说是本是黄帝之后,发配到关中平原以西才有了游牧民族性质,后来稳定在渭河流域时又转变成了纯农耕性质的农耕部落方国。

周人在早期进入关中平原时,常常受到占据周原一带的犬戎侵扰,多次进行搬迁,到商朝初期的公刘时代时,周部落迁居到了豳地,后来到了古公亶父之时,周人又受到薰育戎侵袭逼迫,搬迁到关东盆地最西端的周原一带。

正是在周原这个肥沃的区域,周人势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得到了当时的天下共主商王朝的认可,正式加入中原文明圈。并且由于商朝军队的隐蔽之下,不再惧怕诸多西戎势力的侵扰,国力迅速膨胀起来,在文化方面也是受到商朝文化影响。接受商朝的殷礼并加以简化,形成了最初的周礼。

周人在完全转化为农耕民族之后,对土地的渴望就变得强烈起来,开始不断吞并关中平原的小诸侯国。商王文丁看到了周人的威胁,杀了周部落的首领季历加以打压,但仍然让周人继续在关中平原发展。这样一来周人的实力实际上几乎是没有任何损伤的,再加上周人之前吞并的都是亲近商朝的小方国,所以在整个关中平原,已经没有可以与周人相制衡的力量了。

西伯侯姬昌即位之后,并没有着急报杀父之仇,毕竟当时的周人虽然在关中平原打遍无敌手,但势力还不足以与强大的商朝抗衡,继续默默积蓄实力,对关中平原以及黄土高原之上的西羌势力进行武力征服或是和平拉拢。进行了一系列准备之后,周文王将都城搬迁到关中平原东侧的西安一代,蓄势东侵。

双线发展,两面夹击

周人统一了关中平原之后,实力比起商朝来还是差很多的,但周人依仗关中平原的地理优势,只要向东守住潼关,向南守住武关,商朝拿周人其实是没有什么办法的。而商王朝的地理位置就相当吃亏了,北方有着土方等游牧民族时常侵扰,南方的淮夷虽然比较弱小松散、没有大动作,但也是个墙头草,时不时也给商朝来上点麻烦。东边的东夷则是相当强大,是商朝周边最难对付的刺头。并且,江浙一带的东夷势力也和西边的周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史记·吴太伯世家》

上面我们讲过,在古公亶父(周太王)时期,周人的实力就十分强大了,并且这时候的周人已经有了“剪商”,想要削弱商朝势力,取而代之的意愿了。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吴太伯、仲雍、季历。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周太王应当将首领之位传给吴太伯,但泰伯没有儿子,季历又比较贤能,儿子姬昌也是十分聪慧。

所以周太王就想将“王位”传给季历,再传姬昌。泰伯、仲雍知道了周泰伯的想法,或许是体量周太王的难处,认为季历应当即位;又或许是担心杀身之祸。泰伯、仲雍二人逃往荆蛮之地,远离周人势力,以示无意争夺王位,让季历顺理成章的坐上王位。

当然,这只是后来司马迁的记载,年代久远难免有些谬误,但泰伯奔吴的事实确是存在的。泰伯和仲雍两人也不是只身前往的吴地,而是带着大量的家眷甚至军队前往。要知道当时的吴国所在地的良渚文化虽然原始社会末期,连文字都没有。但部落联盟势力仍然是不容小觑。

但在泰伯等人来了之后就成为了吴国附近的部落首领,说明他和弟弟仲雍很有可能是带着军队过来的,也极有可能是在周太王的授意之下前往东方发展,与西线的周人势力形成合钳之势。

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吴国身为东夷势力的一支,带着自己的军队前往东南地区的吴国进行开荒,想必和周人还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后来东夷势力与商纣王军队的三次战争,多半也有着吴国势力的参与。

只是三次对商王朝的战争都已失败告终,但即使如此,也对商王朝的实力进行了削减。当时被姬发所领导的周人也是趁着商王朝第三次对东夷的战争没有完全结束,主力未能回归,连夜从关中平原直奔朝歌城而来,打了一个历史上记载最早的闪电战,灭亡了商朝。

当然我们也只是猜测,但吴国是由周人的先祖建立的也是不争的事实,吴国也是身为姬姓诸侯国,在周朝建立之初就收到了周武王姬发的册封。以至于后来在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时代,吴国身为一个西南边陲的国家,还能成为和齐、晋一样平起平坐的春秋五霸的霸主存在。

派出内奸,里应外合

现代战争打的是信息战,古代战争也不例外,商纣王派兵征讨东夷的大军一出发,周人这边的大军就蠢蠢欲动了,甚至出兵的决策都有着周人内奸在其中掺和,这个内奸是谁呢?胶鬲,就是那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说的“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的胶鬲。

在史书记载中,胶鬲原本是一个售卖鱼盐的商贩,才能被周文王所发现,并将他举荐给了商纣王当朝廷的近臣。胶鬲毕竟也是有才能的,所以很快就取得了商纣王的新人和赏识,但他毕竟是周文王派来的内奸,作为灭亡商朝的内应,最终还是忠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周文王姬昌的。

商纣王第一次讨伐东夷,关押姬昌的时候,胶鬲就和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一道劝谏纣王放了姬昌,保住了姬昌的一条命。在纣王进行第三次东夷战争的时候,胶鬲更是利用职务之便,马不停蹄地前往西周阵营通报消息,催促发兵。

兵贵神速,正是这次准确而又及时的情报,让西周军队马不停蹄地感到牧野,联同其他方国灭亡了商纣王的商王朝,建立了新的政权。胶鬲也在周朝建立之后,受到了很大的封赏,如今江苏无锡的“胶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结语:

所以周朝的军队取得胜利并不是偶然,这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周人在经历了多年布局以后才取得的战果,天时地利人和都被周人尽在掌握。而我们的商王朝在连年对外战争中早就消磨了实力,甚至激起了民怨,灭亡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26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