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兴平渭河一号大坝
航拍:宋一峦
紧挨着家乡河堤路西段的北侧,今天的汤坊镇最南沿,与龙兴村接壤处。矗立着大小三座历史建筑物,两座三层楼和一座小亭子,熟悉它的人都已垂垂老矣,更别说它的建设者,活着的功勋老前辈寥寥无几了吧。这些建筑物除了历史意义非凡,更有着深刻的实际治水功能,它当年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兴平治水历史上举足轻重,可以说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效果。其影响的是整个兴平河滩沿渭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证,使经常漫堤淹没农田成为历史,让永久河道顺流拐弯设计实现。
讲一号坝,先得初步了解汤坊暨龙过村、建坊村历史,因为汤坊与渭河息息相关,汤坊来历一定跟水密切相关,而龙过村与建坊村却是汤坊最大的两个村。传说一:刘秀反王莽时,他因被莽军穷追不舍,不得已逃至槐里县的纪家庄,躲在高祖庙(村人纪念刘邦所建)内逃避歇息。纪家庄有位叫纪昌的青年,力大无穷,便替刘秀打败了王莽军队,立下赫赫之功,受到赏识从此跟随刘秀左右,为其保驾护航建功立业;
传说二:王莽追兵把刘秀追到纪家庄后,刘秀他无路可逃时,看见村庄有一棵榆树,很大,便爬了上去,因这棵榆树非常茂密旺盛,树身直径大约有两米左右,口口相传八个割草的小孩背着草背篓,都可挨着围靠在树周围休息。更有说站在数十里之远的马嵬坡上,都能够看到此大榆树。两种传说都指向刘秀到过这里,并且因此由纪家庄易名龙过村,似乎有根有据,也顺应了村人为怀念这一亘古殊荣的想法。据说渭河涨水冲垮几道河梁,大榆树也被冲毁,盛传随波逐流至原村,又因为庞大无法搬运便遭肢解方转移回村。
原先的龙过村位置在河岸边上,今天所在是躲水不及三次北移结果。第一次,在清同治年间;第二次,清朝末年;第三次,年。相传东汉末年龙过村中就有高祖庙,庙内有石碑一尊,以后改高祖庙为汉祠,在高祖庙门外一里处有一“拔牛泉”,泉边有“祈雨碑”。再后来为了表达对兴旺发达的向往,再次改名龙兴村。目前龙兴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人口四千多,龙兴村是兴平迄今为止唯一在渭河两岸都是家乡的村落。
关于建坊村,相传西汉时期,此地是一片荒草,韩信攻打废邱(今南佐),在此设立营防,建立功勋,以后有人居住,起名建坊村,旧时,建坊村囊括周围十多个自然村,不知何故我却听到人称24个烂建坊之说。其实现在不过8个自然村,也就是8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近四千人。该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建福寺”,始建于唐朝,又叫“建坊寺”,和郭空寺、草堂寺、千佛寺、塔尔寺齐名,传说都跟唐僧取经有所关联。
我倒并没有到过该寺,据目击者说:现在庙内仍有几通唐时石碑,一些建筑。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本庙原有一口大古钟,在汤坊“铁咀”这个一号坝旁边,当时还以水泥铸起一座六角亭子,中间悬挂的正是建福寺这口钟。取意防汛抗灾警钟长鸣,原来应该有字在亭上,或许就应该是“报警(钟)亭”。今天在一号坝看到的独有亭在,不见钟,询问一号坝看护人得知,此种又回到原籍,建坊寺后来重建复制了一个钟亭,拉回并将此钟置于其内,这就是报警钟的前世今生轮回往事。
历史上渭河每到汛期,水域宽广水面宏大,波涛汹涌不亚于今年局地水涝灾害。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河北防护大堤远不止现在这一条河堤,那时河北共有好几道河梁携手联防、群防溃堤。兴平段河流自西稍偏南以来,具洪荒之力奔流而下直冲东北,恰好就是一号坝位置。巨大无比的原始之力曾多次摧毁渭河北岸,使兴平段经常遭遇洪水侵袭。
史记明世宗嘉靖十一年(),清康熙元年(),清宣统二年(),渭水泛涨,渭河泛溢,民田近渭河者,多没于水。两岸冲崩地及秋禾。年8月17日晚暴雨,渭水泛涨,冲崩了龙过村,40户农民家室受灾,毁房38间。年6月,渭河五处决口,汤坊等地、受灾户,龙过村、梁家村部分耕地被崩陷。年7月15日,渭水暴涨,龙过村受洪水严重威胁。为了远离洪水,龙兴村才3次北迁…
勤劳勇敢的汤坊人民于年,在龙兴大队的岳家生产队(铁咀)设置了米的顺坝(1号),历经一年的艰苦奋战,在至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刘天祥等人带领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摊派人工方式筹集,用石计立方米,动用土方立方米,这一人民齐劳动共参与工程的完成,迫使河道变窄南迁,北岸村庄彻底脱险,为兴平拓宽有效可耕地何止万亩。
在此基础上,汤坊人民于年修建了一号坝分水岭标志(五间三层楼),次年又在对面百十米修建了七间三层楼,作为汤坊水泥预制场使用。连同位于中间的报警亭一起,都由汤坊基建队承建。年至年,兴平县对境内渭河北岸进行了全面治理,再运用石料20万立方米,新修长丁形坝8座,短坝座,筑堤25.15公里,护堤岸10.72公里。从此,渭河不再溃堤成为现实。
五十年前的三座建筑,历经岁月沧桑两次地震(年松潘地震、年汶川地震)屹立不倒。两座楼房全是砖砌,不见混凝土圈梁、防震柱,只有强度达不到机制红砖压力的,手工蓝砖用白灰砂浆砌墙做柱。但人心赤诚做事认真,今天的事实足以证明确保了质量无虞。一号坝上楼房现在被水利局装修办公使用。
它的守护人向我娓娓道来当年的建设细节:“铁咀”一号顺坝的巨大石基位于河梁以南,河床里偏原来河心处,以石块磊成岩体,缝隙灌以水泥沙浆,在上面铺满螺纹钢交织网,又用混凝土浇筑成立体,于平面之上做类似陕北箍窑方法,在第一层发楦,并在拱形顶部以炉渣与混凝土结合方式,振动实在并抹平。上面再建第二、三层,都是用混凝土现浇,这个时期或许预应力楼板很少有吧?北边对面楼房建筑方法跟它无异,过硬的质量都同时经受住了一切考验。
一号坝标志楼其所在位置,可以使急流勇退改方向,名符其实首当其冲中央位置,鹤立鸡群相当于定海神针,以一己之力承担力挽狂澜重任。它置身度外常年受河水激流昼夜击打,千锤百炼浴火重生,二十年前它的身后依然是波涛汹涌,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兴平渭河脊梁,为槐里治水立下不朽的神功。
后来这里还搞过集体企业—龙兴酒厂,生产过“双塔牌”白酒,说到南塔和北塔双塔,它可从来是兴平标志呀。曾经有过“双塔”冰棍,“双塔”水泥呀,与“玉兰花”卫生纸一样,都是兴平历史名牌啊!这些品牌跟这两栋老楼一起,堪称现代骨灰级文物。而龙兴预制厂好像一直都有存在印象,只不过经营主体跟产品恐怕几十年间,有过改变转换吧?
在渭河正式改道偏南、河堤路建设、水利局接管一号坝楼房以前,此地连同跟前养过牛,看过鸡,陈旧而沧桑感十足,凝重的历史记忆建筑面前,常常使人难以忘怀。
我们现在看到的修葺一新的小黄楼,便是一号坝标志核心区域老楼,连同周围一起被重新装修粉刷,地上铺满了地砖,搞好了卫生环境,再栽花植草,又一次赋予了老建筑新活力,旧貌换新颜,枯木又逢春!
关于作者:
高武斌,号高谈可论,署名西江月,西南乡丰仪人。信口开河天地间,笔记自然岁月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