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馆见证时代大变迁

刘军连是北京哪个医院皮肤科医生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47810.html

从今年夏天到12月,位于咸阳市中山街的老马家面馆因为整修门面,已经停业好几个月了。即便如此,面馆的主人马养贤每天都会接几个老主顾的电话。不少顾客还惦记着老马家的面。

马家三代都卖面。马养贤的父亲马振海曾经是咸阳数一数二的白案师傅,原来在国营大众食堂上班。马养贤先接了父亲的班,后来自己开店。如今,马养贤36岁的儿子马斌打理家里的生意,并计划开几个分店。与面打了40年交道的马养贤感慨道:“别看我家面馆小,却见证了时代的大变迁呢!”

看身份:

从“正式工”到“个体户”

20世纪50年代末,马养贤的父亲马振海在国营大众食堂上班。大众食堂是咸阳市饮食服务公司中山街饮食总店的下属单位。当时马振海的身份是工人。

年,22岁的马养贤跟着父亲到国营大众食堂学做面。他回忆说:“因为来食堂吃饭的人少,工人一般都能准时下班,所以当时上班压力比较小。”马养贤接班后,一直在国营大众食堂做面,按时上下班、按月领工资。

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在政策上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年,马养贤正式下海。他说:“当时,政策允许在保留身份、岗位的前提下,自主进行经营。我从亲戚那筹了些钱,在渭河发电厂附近租了间门面。面店就这样开张了。”

马养贤的店并不在家附近,而是离家20公里。因为“个体户”在当时并不受认可,多数人还抱着怀疑的眼光。

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马养贤把面馆从20公里外的渭河发电厂“挪”到了咸阳老城区中心。

看品种:

从“河水面”到“全套”

马振海做面的时候,国营大众食堂还没有自来水,可煮面却离不开水。好在渭河就离咸阳老城区不远。于是,食堂的工人用扁担和木桶去河边挑水。河水经过沉淀后,就能用来煮面。所以,那时咸阳的面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河水面”。

“那时候粮食贵,米面都是按票供应,有钱也不一定能吃上一碗面!”马养贤说,当时一碗面需要用3两粮票和1角3分钱。若是没有粮票,是吃不上面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物资供应逐渐充足。只要有钱,在饭馆吃一碗面已不成问题。可是,面馆里只卖油泼面,辅料也只是豆芽或青菜。

马养贤说:“我开始卖面时,一碗面卖8角钱。顾客只想吃一碗热饭,可口、实惠就好。”

20世纪90年代以后,老马家的面配菜变多了,西红柿、鸡蛋、肉,荤素搭配,能满足大部分顾客的喜好。

有些顾客要求把两种菜一起拌在面里吃。还有一些人会把西红柿炒鸡蛋、肉、油泼辣子拌在一碗面里,菜比面还多。这种面就叫“全套”,吃起来回味无穷、酣畅淋漓。

看口碑:

从“老主顾”到“新标准”

马振海在国营大众食堂里做面的时候,没有和顾客红过一次脸。马振海做的每一碗面,分量相差无几,面条入味可口。因此,许多老主顾在老马家一吃就是大半辈子。

马养贤靠精湛的手艺和实在的为人维系着老主顾。每天早晨,马养贤先揉好面,然后上街采购食材,最后亲自烹制。他所选的食材一定要是当天新鲜的。老马家面馆只卖中午一顿,若是过了饭点,顾客只能遗憾而归。

最近停业期间,马养贤一边客客气气地给顾客解释原因,一边感慨自己实在对不住老主顾,他答应新店开张时给顾客们打招呼。马养贤说:“老主顾喜欢咱,咱也要对得起人家。只要我在一天,老马家的面就不会走样。”

老主顾认马养贤,从“小马”喊到了“老马”。许多顾客谈对象的时候在老马家吃面,等抱上孙子了还是选择老马家;顾客们蹬自行车出门的年代在老马家吃面,等开上小汽车还是首选老马家……

马养贤的儿子马斌有他自己的打算。马斌说:“我计划把我家做面的技术标准化、流程化,这样有助于把老店的精髓传下来,同时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朋友吃上老马家的面。”(记者张丹见习记者仵永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57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