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平凉虽不及敦煌那么有名,但小景观里,
从地图上看,甘肃省实在太长了,从东到西多公里,跨越16个经度,没有哪个地区的景观、风物能代表全省。而平凉,就似甘肃版图上的一根“细骨”,位于陕甘宁交汇的“金三角”上,是西安、兰州、银川地理大三角的中心。相比起西安和敦煌,平凉没那么显著昭彰。但作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中转站,古丝绸之路的东部要塞,平凉跟许多非著名城市一样,鲜为人知但超级有料。
平凉博物馆被高原的风沙吹了千年,平凉目睹过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汉与匈奴,唐与吐蕃,宋与西夏……多种文明曾在此交汇、碰撞。几十万年的自然史,和几千年的人类史,都藏在平凉的“小景观”中,黄土高原的沟壑里,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关中门户,故事总与战争相关
亿万年来,由于泾河与渭河不断切割黄土高原,这里的地貌沟壑纵横。在平凉乘车行路,就是在塬的高处和底部来回切换。表面上看黄土地毫无生机,可是早在60万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生存的痕迹。上世纪70年代专家在平凉发现了“泾川人”头盖骨,推测出他们生活于3-5万年前,跟山顶洞人同期。
西周青铜器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黄土是自然的恩赐。从西北而来的风裹挟着黄沙,撞上六盘山脉而停滞,沙土一层层地沉积,最厚处甚至达到上百米。此时人类祖先还不知铜铁为何物,风沙积成的土层疏松细腻,极适合耕种农作物,所以文明诞生于此理所当然。
黄帝后裔密须氏曾在平凉灵台县建立密须国,后被周文王所灭。占领此地后,周文王曾筑台祭天,灵台因此得名。如今很多事件已无从考证,唯有此地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创造的文明,以及当时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平凉灵台县历史上,游牧民族想要南下,总是经宁夏过平凉再逼进关中,所以平凉的故事总与战争有关,就连“平凉”之个名字也源于战事。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第三位国君苻竖灭凉前,取“平定凉国”之意,设平凉郡,辖区为今天的崆峒区和华亭、崇信县北部,相比起现在的一区六县稍小一点。而如今的泾川,古时被称为“西出长安第一城”。
种种原因,造成平凉历史上名将辈出,也有习武的传统。崆峒派武术作为我国武术五大流派之一,诞生于此,不无历史的原因。
崆峒武术表演频繁的战事给平凉留下的,除了名字和武术外,还有一个文化符号——左公柳。晚清重臣左宗棠曾任甘肃总督,在收复新疆时沿陕甘新种植了大量柳树,如今在平凉市的柳湖公园内,还可看到上百棵清末时种下的左公柳。
柳湖公园黄土高原上的仙境佛国
平凉人对于家乡是很纠结的,虽然这里曾是文明的核心,但过去无限度的伐木开垦与常年兵荒马乱,已经挥霍了黄土高原的馈赠,物质的匮乏,又使这里更像文明的边缘。平凉紧邻富庶的关中,但关中的繁华并未辐射至此,反而成为避世的好去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崆峒这座道教名山。崆峒山植被茂密,时不时还有云雾缭绕,很适合修仙。事实上,很多关于崆峒山的传说也与神仙有关。
崆峒山景区相传,活了岁的广成子就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中,轩辕皇帝曾专程到此拜访他,并拜他为师,这就是“黄帝问道”的传说。此后,秦皇汉武都曾来崆峒山寻访神仙。传说总有些天马行空,但后来许多道士聚集于此并在山间修建道观,有些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意味。如今的崆峒山是我国首批5A景区,然而它的垂直高度还不到米,是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最好的诠释了。
崆峒山是道教名山,但也容纳了佛教寺庙。不过,平凉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泾河两岸的百里石窟长廊。泾川县城以西的王母宫石窟,是平凉最有名的石窟,始开凿于北魏,窟内有大大小小的佛像上千座,又名千佛洞。石窟的风格跟河西走廊上其他石窟风格类似。而南石窟寺则是平凉人自己的创造。
泾川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内有七尊佛像,据专家考证是从窟顶一点点向下雕琢,所以佛像浑然天成。只是由于风化严重,部分佛像已完全看不出昔日的精美。除了有佛像的石窟,泾川更多的是空石窟,因为早期佛教有不立塑像的教条,出家人在空石窟中苦修。由此也可以看出平凉佛教历史非常悠久。
南石窟寺塑像平凉的吸引力就在于,这不是一座能让你相见乍欢的城市,你需要亲自走过它的土地,了解它的历史,才能理解它惯看秋月春风的从容不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