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引后世争论不休,却为何
公元年,诸葛亮第一次率师北伐,令马稷为前锋,前去镇守街亭。后来,由于马稷的刚愎自用,丢掉六盘山的重要关隘街亭,诸葛亮只能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以失败而告终。
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诸葛亮制定北伐方案时,魏延曾献上子午谷奇谋。然而却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认可,世人多为魏延扼腕叹息,以为诸葛亮因此错失关中,更有甚者认为诸葛亮并不擅长用兵。
那么,诸葛亮为何不愿意采纳魏延的计谋呢?
子午谷奇谋的问题,在于蜀汉北伐的终极目标,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不一样的。
根据“隆中对”以及后来的一些资料,我们大致可以认定,蜀汉北伐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全据关中,也就是占据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
因为一旦占据关中,蜀国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性,进可攻退可守,远学强秦,近学刘邦。
但是!
虽然蜀国的战略目标是全据关中,可这个目标是否要一步到位,一次实现,大可商榷。
因此,细看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从他的行军路线不难看出,诸葛亮此次出兵的目标,根本就不是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
如图。当时,从汉中到长安一共有四条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但是,这些路诸葛亮一条都没有走,而是走了更西方的祁山道。
严格来算,陇西道根本就不是去关中的路,而是去凉州的路。
因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目标,应该是全据凉州。
还有更进一步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个推论:
第一次北伐的失败,以马谩失街亭只为标志。在上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街亭的位置。那么,为什么这个位置如此重要呢?
因为这正是关中通往凉州的主要道路(即张部的行军路线)
注:虽然从地图上看起来,从关中到凉州还有渭河河谷这条路可以选择,但是,这条路太过艰险并不适合行军。直到20世纪初,大清朝准备修陇海线,铁路经由此地而过,渭河河谷才真正成为坦途。但不得不提的是,这段路,修了30年,一直到民国时期才修完
因此,街亭一地才变得无比重要。蜀军只要守住了这里,就能挡住魏军的支援路线。而只要能把魏军阻挡在外,诸葛亮就可以慢慢地消化凉州诸郡。
当然,后面的故事我们也都知道了。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子午谷奇谋”,就会发现它的出发点针对的是蜀汉的终极目标,而不是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
而且,实现难度极大。
按照魏延的计划,子午谷奇谋就是从子午谷精兵突进,偷袭长安。
按照魏延的计划,子午谷奇谋就是从子午谷精兵突进,偷袭长安。
按照魏延的计划,子午谷奇谋只就是从子午谷精兵突进,偷袭长安。
魏延认为,兵不见得要多少,五千即可,再加五千人的粮秣队,一共一万人,十天应该就能到达长安城下。
守长安的,听说是曹操的女婿夏侯楙,这是个没脑子也没胆子的人。我们的人马兵临城下以后他肯定会吓得逃跑。
到时候,长安城里只剩下一些太守和御史之类的文官,可以轻易一举攻下
以关中的肥沃,搜罗一万人的口粮应该不成问题。然后,丞相您带兵经由斜谷进入关中,也不过二十多日。等丞相大军到日,长安以西将不再是魏国所有。
在魏延的设想中,有几个关键节点。这个关键节点实现起来的话,难度要比想象中的大:
首先,要做到一万人偷偷通过子午谷而魏国人不知。如此,长安城内才可能不设防备,此前提一。
第二,在此基础上,还要确保夏侯林会闻风而逃,而且,留下的文官中也没有人能组织起像样的抵抗。如此,长安才能一战而定,此前提二。
第三,占据长安后,魏延要能靠五千精兵坚守住长安十天,而且不至于饿死,此前提三
第四,即使等到诸葛亮进入了关中,魏国也依然不能组织起像样的抵抗,能够被蜀军各个击破,此前提四。
这样把整个谋略拆解一番之后,你会发现,里面充满了太多的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实在太小。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按照魏延的计划,这些条件还得同时被满足才行。
诸葛亮没有学过概率与统计,但我们可以替他计算一下:即便每个条件成功的概率是50%,那么四个条件同时成功的概率,也只有6%,这已经接近于不可能事件。
当战略目标不同,风险又大,这种时候诸葛亮拒绝魏延的计划,不就是理所应当的吗?
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计划,千载之下几乎成了诸葛亮的罪证。很多人据此认为:诸葛亮进取不足,谨慎过分,以致于丧失良机。
但当我们回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整个过程,会发现它并不像后人惯常评论的那样,谨慎有余,进取不足,而是战略规划合理,执行顺利的。甚至于,战果也远超预期。如果不是街亭的一场失败那么蜀军有很大概率能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
这一次北伐的失败,原因不在于谨慎,而在于错用了马谡。
至于子午谷奇谋,人处在不同的位置上,看事情想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样。
全面,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它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在于你把自己定位在何处
魏延作为一个方面大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9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