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湘教版自然地理基础知识
初中基础知识点
1、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千米,千米
2、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千米;0-30、30-60、60-90。
3、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4、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的经线圈。
5、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6、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7、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8、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9、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10、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11、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12、卫星发射基地选址条件
①气象好②纬度低③地形平④海陆位置好⑤交通便利⑥安全隐蔽(残骸落区)
13、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14、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15、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北右南左)、产生时差
17、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8、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9、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20、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21、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22、国际日期变更线
°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23、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航线方向
①大圆弧(赤道、经线圈、晨昏圈)②最短航向方向
24、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25、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
26、地球公转的周期
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日5时48分46秒(回归年)
27、地球公转的速度
每天约59′,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28、春分日(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移到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9、夏至日(6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30、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由北半球移到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31、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32、夏半年、冬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9月23日至3月21日
33、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34、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3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
36、地球侧视图、俯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37、日出日落方位的判断
①两分日②夏半年③冬半年④北极地区⑤南极地区
38、晨昏线的判断
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39、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40、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41、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42、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4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44、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45、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46、矿物的概念
单质或天然化合物。
47、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方法
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
48、鉴别矿物的相对硬度
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49、岩石的概念
由一种矿物或几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50、岩石成因分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沉积岩(风化沉积固结)、变质岩(加温加压)
51、常见岩浆岩
花岗岩(侵入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喷出岩)
52、常见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53、沉积岩的两大特征
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54、常见变质岩
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55、地质循环
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
56、地壳物质循环规律
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融→岩浆
57、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58、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59、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60、六大板块的名称
欧亚、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61、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貌
张裂(裂谷、海洋)、相撞(海沟、岛弧链、海岸或褶皱山脉)
62、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海岭和断层(大多在洋底)、海沟和造山带(大多在陆地边缘)
63、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
64、地质构造类型
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65、断层构造分布的实例
华山西峰、庐山、泰山;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
66、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断层(隧道、水库)。
67、地质构造的判断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看岩层新老、是否缺失岩层、是否有岩浆活动
68、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裂隙式喷发(高原)、中心式喷发(火山锥、湖泊)
69、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70、风化作用与地表形态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71、流水作用与地表形态
水蚀作用(下切、溯源、侧向侵蚀)、沉积作用(冲积平原、三角洲)
72、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蚀作用(风蚀地貌)、风积作用(沙丘)
73、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北方(团聚型、棋盘式)、南方(分散)
74、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平原(网络状)、山区(之字形)
75、人类活动对地形的影响
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筑梯田、修建水库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76、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77、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
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78、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79、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80、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81、低纬环流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东北(南)信风带
82、中纬环流
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压带
83、高纬环流
极地高气气压带、极地东风、副极地低压带
8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8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海陆气压分布
冬季大陆亚洲高压(冷高压);夏季大陆亚洲低压(热低压)。
86、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87、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88、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89、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特点、成因、分布规律、植被
90、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特点、成因、分布规律、植被
91、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与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特点、成因、分布规律、植被
92、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93、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94、气团的分类
暖气团和冷气团
95、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梅雨和昆明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96、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
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97、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98、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99、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
、水体类型
海陆空。地表水(河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生物水)和地下水
、河流的补给
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川融水、湖泊和沼泽水、地下水补给
、洋流按成因分类
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
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全球洋流模式(低、中纬)
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逆时针流动。
、全球洋流模式(中、高纬)
气旋型。北半球为逆时针流动。
、北印度洋洋流
冬逆夏顺。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气候(暖流增温增湿,暖流降温减湿)②海洋生物③污染④航海
、水热交换
通过海水蒸发、水汽输送、水气凝结、降水过程交换水热。
、水热平衡
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维持全球水热平衡(时间和空间)。
、厄尔尼诺现象
圣诞节前后,秘鲁寒流流经海域海水明显变暖,突降大雨。
、拉尼娜现象
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域水温异常下降,太平洋西部升温降水增多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组成
四大圈层和五大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①纬度②坡向③降水④季节⑤坡度
、主要陆地自然带
森林自然带、草原自然带、荒漠自然带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