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秦始皇和汉高祖的艰难抉
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为了实现对征服区域的直接统治,为新的帝国设立36郡,下设上千个县和道,由帝国核心皇帝任命行政官员进行管理但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勿以填之请立诸子,为上幸许意思是要控制住距离咸阳较远的土地,建议分封诸侯廷尉李斯亦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李斯认为分封诸侯,哪怕是同姓子弟,将来也会互相攻伐,甚至倒戈伐君,终至帝国解体
秦始皇于公元前年建立大一统帝国,二世而亡,国祚仅15年周王朝起止时间为约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绵延长达年,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如此长的时间,周王朝的诸侯分封制管理已深入人心可是,秦始皇为什么终究采纳李斯的意见,废除分封制而采取郡县制?
“千古一帝”秦始皇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开篇就写到:老子曰:至治之极,临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司马迁对此评论道:必用此为物,挽近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形矣司马迁的意思很明白,像老子所讲,相邻国家的人各自甘于自己的衣食住用行,而不去觊觎他人的东西,和平共处,那是不可能的这是为什么呢?司马迁继续评论道,夫神农以前吾不知矣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即娱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司马迁的这句话翻译过来大致的意思是,神农氏以前的事我是不知道的,但自从诗经尚书所述虞夏之事到今天,人们无不追求形色口腹的享受,无不对权势财富荣耀趋之若鹜,人们已浸染在这样的风气中久矣就算是老子他老人家挨家挨户地劝说,也不可能教化纯净
秦朝实行郡县制地图当然这个道理,李斯自然是更清楚不过了因为他的老师是荀子,而荀子最有代表的思想是性恶论简单说,李斯反对分封的最大原因是人性然而老子的意思也很清楚,各甘其食,美其服,想要什么,各自都努力生产不就好了吗?这样就不会产生觊觎他人的欲望可是荀子《王制》把这事说得更清楚了,北海则由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清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北方有草原畜牧良马乳牛,南方有森林禽鸟异兽奇峻山壑中曾清丹干这样的矿产如棋布东方有天然紫色的颜料染就的美布鲜鱼海盐西方有高原兽物各区域自然条件各有差异,物产是特定气候和地理条件下的产物,非人力可以改变所以,觊觎是必然的
那么贸易可以吗?只有双方势均力敌,地位平等才可持续各区域间自然条件有优劣差异,有有无差异,也就有贫富差异,生产技术的差异,战争实力的差异,更严重的是文化的差异中国多山的地形,把各区域人口长期隔离,形成各自的文化风俗文化差异最容易形成隔离的外向力战国兵书吴子料敌篇早就论述过自然环境对国家文化的影响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史记评价鲁国人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理……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
而且这种文化差异常常还带有鄙视性,哪怕西楚霸王项羽也被辱之,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这些秦始皇怎能不明白呢?周朝虽然是中国最长久的王朝,但周朝从没有实质性的统一周朝分封诸侯国,周公制礼,以礼框住诸侯们的欲望和行为到了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渐渐欲望冲破了礼的压覆礼崩乐坏时,哪怕天诞孔子,也无能为力
而秦始皇不同,他是实战中练就的皇帝他比谁都明白,不同文化不同自然区域统一的意义只有统一才有合力,才有和平下的交流和贸易,才有感情的融合,才能产生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和认同而文化融合的初始阶段最是阵痛要强大的统治者,才能带领走过了阵痛
秦始皇的寿命没有持续过这段阵痛,而西楚霸王们根本就不想要阵痛,他粗暴的扯过王旗,分封了18个诸侯国和平未数月之久,各诸侯大怒,直到刘邦击杀项羽,揭开了第二个大一统帝国的序幕-汉王朝刘邦保留了简化后的秦朝制度,也做出了适合汉帝国的改进但有一点说明刘邦立国初期同样分封了异姓诸侯,并且分出了人口更多的华北地区和江淮流域,但同时他制定了法律,禁止马匹出函谷关,也就是钳制诸侯国的军备扩充第二,任何服务过诸侯国的官员人士不得服务朝廷第三,凡出入函谷关者必须持有帝国签署的通关文书刘邦分封出的土地在世人看来满满诚意,但刘邦早已深深领会了秦国的战争纲领
秦国出伐天下时,先拿下岷江的成都平原和秦岭大巴山间的汉中平原,以及曾经的楚国核心江汉平原这三大粮仓刘邦保留了这三块粮仓,据守渭河平原,扣住秦岭三峡函谷关和黄河天险,下含中原腹地,洛阳盆地和南阳盆地,以君临之势对异性诸侯虎视眈眈,
郡国并行制相较而言,我们再看看项羽分封的18个诸侯国,与刘邦的分封恰恰相反.这里我们还要说一点的是刘邦建国初期本定都洛阳,但随后却义无反顾地迁往秦王朝的核心-渭河沿岸长安,位于咸阳城的对岸。西汉贾谊曾说过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塞之国也,这样的刘邦会让异姓诸侯存在多久呢?这一切不过是缓兵之计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