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行路难因物起兴,跨越时间和空间局
本文乃王琦说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众所周知,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的许多诗歌都为人所知,有一些诗歌还被收录进教科书中,其中就包括《行路难》。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一下李白的《行路难》,看看它到底有何魅力。
《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是李白所写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首诗从内容来看,该是天宝三载()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大诗人李白生逢大唐帝国的鼎盛时期,素有“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他像所有封建文人一样,渴望得到君主的赏识,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这一天终于到了。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经朋友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这时,他以为大显身手、建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伟业的机会来了,所以他由衷地唱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的喜悦、兴奋由此可见。
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当时诗坛领袖人物)一见李白的神采,便叹为“谪仙人”。由此,李白的名声更大,就连唐玄宗接见他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然而,此时的玄宗皇帝早已丧失了当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杨国忠、高力士一伙奸臣把持。玄宗皇帝压根也没有想到要去重用李白,只将他看作一只华丽、聪慧的鹦鹉鸟一般,让他供奉翰林,舞文弄墨,替贵妃娘娘写一些消遣的诗词,供玄宗、贵妃欣赏而已。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
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品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敢让杨国忠为他磨墨、高力士为他脱靴的举动,自然又招致了这些权臣对他的忌恨与谗毁。因此,李白在宫中逗留将近三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在理想破灭,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疏请还,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第一次大失败,这便是《行路难》的写作背景。
政治上的挫折和打击使李白深悉世路的艰难,他是非常悲愤的。但他却没有就此消沉下去,而是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鼓舞自己去重新追求建功立业的机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状况,使得这首慨叹个人遭际的诗篇充满着豪迈乐观的激情,从而放射出一种壮阔雄浑的盛唐气象。全诗十二行,可分六层。诗的思路紧紧围绕着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的剧烈矛盾和冲突迅速地展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金樽”“玉盘”,写器皿贵重;“清酒”“珍馐”,写酒馔佳美;“斗十千”“直万钱”极言宴饮的丰盛奢华。对此清醇的美酒、珍奇的佳肴,这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人,一定会酒兴大发,“会当一饮三百杯”,而且诗兴大作,“一斗诗百篇”了吧?然而没有,面对这些,诗人却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下酒杯,投开双箸,蓦然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宝剑,前后左右,举目四顾,内心无限寂寥惆怅。“举杯消愁愁更愁”啊!丰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失意人的苦闷。夸饰饮宴的豪华,亦从反面起兴,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
这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那么,诗人的愁苦从何而来呢?诗人在下面两句做了回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紧承上面的“心茫然”而来,正面写“行路难”。诗人视线移开玉盘金樽,望中尽是险山恶水:黄河天险,坚冰壅塞河道,舟楫无从入水;太行高峰,大雪封锁山路,人马寸步难行。瞻念前程,不寒而栗!
此时,诗人李白正准备东游梁鲁,预料途中遭遇黄河太行之险,原是情理中事。然而,诗人的真正意图却不在这里,而是借山川阻障隐喻政治道路的坎坷。一个怀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却被“赐金还”,变相撵出了京都长安。这不正像诗中所说的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当时的朝政奸佞当道,诗人请缨无路,而胸中块垒,拔剑难平!茫茫此心,岂是酒馔能慰藉的!但是,李白毕竟是李白,毕竟是诗仙,不是性格柔弱的人。从“拔剑四顾”开始,就显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途穷归隐,闲居无聊,临清溪而垂钓,该是娱心养气的最好方式了。可就在不知不觉中,却飘飘忽忽驾一叶扁舟,欣欣然驶向红日的近旁,全身都沐浴在那灿烂的光辉之中了,醒来方知是一场美梦。全这美梦,恰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诗人在溪边,心却不曾离开“日边”。这里用了两个典故:相传吕尚(姜太公)90岁在渭河边的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伊尹在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自喻,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像这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佐圣明君王,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然而,梦境毕竟不是现实。“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增加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重新落到现实的层面上来时,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宴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现实是荆棘满眼、步履维艰的。于是,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
这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呐喊,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千百年来,激励着多少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之士!诗人写到紧要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音调高亢,适应着诗情的迅速激化,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世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的心飞向未来,想得很远很远。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长风破万里浪,穿越广阔的海面,驶向明亮的远方,直到理想的彼岸。理想的翅膀,冲破现实的荫翳;世路的艰难,挡不住热烈而执着的追求。因此,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完整而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他不满于物质享受,不屈于艰难的现实处境,不甘于闲居野处“独善其身”,而以“奋其智能”,济天下”为己任。尤其可贵的是,他对理想的追求,抱有不可动摇的乐观信念。这正是豪迈奋发、积极向上的唐朝精神的艺术结晶。撇开李白的诗歌不谈,很难再发现如此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当然,我们不会忘记那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那也许是仅有的例外。
读这首诗,我们不禁要惊叹诗人那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想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以酒发端是常有的事。但李白这首诗却没有引出诸如“问月”“起舞”“对酌”之类的赏心乐事,而是因物起兴,打开诗人郁闷的心扉,发了一系列联翩的奇想:忽而奔向冰塞川的黄河渡口,忽而又来到大雪封锁的太行山麓。前一瞬分明是“碧溪垂钓”的吕尚,忽然之间又变为“乘舟梦日边”的伊尹。与上古高贤的神交未能排遣心头的愁苦郁闷,反而激发了对艰难世路的愤懑。幻想的野马跨越时间、空间的局限,在辽阔无垠、瑰丽多变的宇宙中往复来去,驰骋纵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