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与商帝辛志同道合解密姜子牙愿者上钩
姜子牙与商帝辛志同道合?姜子说书:解密姜子牙愿者上钩的真正玄机!
姜子牙为什么选择加入姬家阵营,帮着周文王父子打天下?
不是因为姜子牙跟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人志同道合,与商帝辛的治国理念格格不入,而恰恰是因为帝辛已经坐拥天下,自以为不需要有打天下本事的人,而姜子牙有着打天下的雄心壮志跟能力,这个需求正好与周文武不谋而合。姜子牙愿者上钩的真正玄机就是供需决定组合。
就如“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里萧何对刘邦所说的话,如果刘邦认怂打算一辈子偏安一角要韩信没用,但是如果刘邦想跟项羽夺江山,必须重要韩信。项羽之所以不重要韩信,是因为项羽自己本身比较牛逼所以比较自负,他觉得自己是全才,瞧不上韩信,而刘邦无论出身与本事都一般,不得不礼贤下士,依靠别人的力量,所以能够重用韩信。
事实上,姜子牙与商帝辛才是真正的志同道合,主张的都是“举贤而尚功(这也是武王伐纣列举的帝辛的罪状之一)”的治国理念。如果帝辛当初重用姜子牙,姜子牙能够如常所愿,把学成的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姜子牙是不可能投向周文武的。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法是:“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姜子牙以算卦为业,很可能在商朝担任的是神职,而周朝所说商纣王也就是帝辛,是一个无神论者,于是帝辛削减神权的时候姜子牙就被迫下了岗,这也是武王伐纣列举的所谓商纣王无道罪名之一——不敬神佛。
后来,西伯候姬昌已经在大邑商当了七年的人质,姜子牙发现散宜生等人出现在朝歌,希望营救姬昌回去,于是姜子牙第一次展现出了自己卓越的政治才能,向散宜生献出了营救姬昌的计谋。
再后来,散宜生等人按照姜子牙的谋略行事,帝辛终于同意放姬昌回去。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姬昌找来姜子牙深谈,得出结论“姜子牙是旷世奇才”,想重用姜子牙,但是姬昌的领地一向实行的都是“尊尊亲亲”的治国方案,于是,姜子牙与姬昌约定,上演了一场“姜子牙钓鱼、愿者上钩”的“太公望”身份包装大戏。
姜子牙“隐居”在渭水北岸做了世外高人,没事就在水边钓鱼玩儿。姜子牙钓鱼名言:老夫钓鱼是假待机进取是真。然而要钓王与侯,宁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然后姬昌就出去打猎(治兵于毕),在临行前充分利用商朝人民讲迷信敬鬼神的传统美德,举行了隆重的龟甲占卜仪式。
这次龟甲占卜结果(卜辞)是:这次打猎能获得的猎物,既不是龙也不是螭,既不是虎也不是熊;所得到的是能够帮助周人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于是姬昌就出发了,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了正在钓鱼的姜子牙,一番聊天之后,姬昌高兴的说:“先君太公说过,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这位圣人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最后两个人同车而归。姬昌领导下的周族人民听说姜子牙是先君太公(姬亶,姬昌的爷爷)指定来辅佐周人的圣人,大家都十分拜服,尊敬的称姜子牙为“太公望”。
接下来就是“武王伐纣”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不知道的自己翻《封神演义》。
姜子牙与周公的治国故事
周灭商后,姜子牙被封在齐国,周公被封在鲁国,《淮南子齐俗训》上有一段二人受封后的对话。姜子牙问周公:“何以治鲁?”周公道:“尊尊亲亲。”姜子牙闻言道:“鲁从此弱矣!”周公又问姜子牙:“何以治齐?”姜子牙答道:“举贤而尚功。”周公道:“后世必有劫杀之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