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老者唱的史上最早一场双簧,开创了周朝
所谓双簧,就是由前面的一个人表演动作,藏在后面的一个人或说或唱,互相配合,搭配演出。那么在政治上第一场双簧是哪两个人创造的呢?——姜太公和周文王。
我们看下这两个人相遇之前都在做什么:
姜太公,史上对他的称呼真是太多了,太公望、太公、师尚父、吕尚、吕望、姜尚、姜子牙、姜太公!彼时的姜太在朝歌屠过牛,在孟津做过小买卖,甚至也过过一段小隐居的生活,各样都没起色,一事无成,七十几岁了还被妻家人赶出家门(这应该也是史上最早的“休夫”了吧),以致后来发达了留下“覆水难收”的故事。
周文王,姬昌,继承西伯侯的位子。正在求贤若渴,虽然有伯夷、叔齐、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却一直没找到可以顾全大局,擎天一柱的安邦大才。对外只能征伐一些小部落,虽然对殷商有非分之想,却不敢真正动起兵戈,毕竟周朝还不够强大,姬昌直到在侯位四十二年之后才敢称王。
那么为什么说这两个人的相遇是一场双簧呢?
首先,大家都知道两个人是在渭水河畔相遇的,一个拿着没鱼饵的鱼钩悬吊在河上,一直坐着等;一个“假装”出门涉猎遇到姜太公。于是就有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我们品一下这个成语,“愿者上钩”啊,是不是跟后来的周瑜打黄盖一样一样的。
再有,周文王这一次出门的表现也很反常。这个很少被卜辞牵着鼻子走的圣君,在出行前一反常态的向下属们反复强调此次占卜的结果——此次渭河出猎,将遇见圣人。此外,还有史料记载称,文王出猎之前还曾假称自己父亲托梦于其,称其此次出猎必遇到“圣人”。这无疑是在给下属大臣们打“预防针”啊,毕竟姜太公已经八十岁,而且无寸土之功,要是只是两人遇到谈几句话就受到重用,是很容易引起其他官员的嫉妒和不满的。所以这次周文王出门前的表现,是在给姜太公树立威信!
第三点,姜太公在渭水之前的表现更像是一方面到处收集殷商情报,捞取政治资本;一方面到周地好好地考察了周文王的才能。所谓的在渭水钓鱼,更像是以退为进的手段。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两个人的相遇:“吕尚……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文王)。”一个“奸”字,真是淋漓尽致展现了姜太公的心态啊。
所以说,一个需要展现才能抱负的八十岁的姜太公,一个需要真正的智者来为他谋划大业的七十二岁的周文王,就在渭水河畔上演了史上第一场“双簧”。其实两人之前可能很早就相识了,借着这场历史性的相遇,一起打天下,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基业!
喜欢的朋友可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