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去世,为何司马懿说我能料
前言
卤域之战的受损和张郃被射杀,使魏军遭受巨大损失。但魏明帝曹叡并没有追究司马懿的责任,因为曹魏三个军界的统帅,曹休与曹真先后去世,只剩下司马懿一个,不能不依赖他。况且司马懿毕竟抵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使其没能夺取曹魏的一寸土地。因此,曹叡反而派使者到前线去慰问劳军,并增加了司马懿的封邑。
诸葛亮有生之年最后一次北伐
蜀军退兵后,魏军上层将领多认为诸葛亮还会趁明年小麦收割之时再来进犯,建议司马懿趁冬天为陇右多置办粮草。司马懿则认为:“当求野战,必在东,不在西也。亮每次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果然被司马懿料中,三年后,也就是年春天,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开始了。这次北伐诸葛亮做了充分准备,在行军路线上他选择了直通关中平原的斜道。他预先在全长四百七十里的褒斜道沿途修建了许多粮食转运站,真正做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粮食转运站当时被称为“阁”。
在兵力配备上,诸葛亮出动了十万大军,这是刘备占領益州以来,蜀汉政权对外作战出动军队最多的一次,也是当时全国在册人九十四万的蜀汉政权所能动员的最大兵力。此外为了确保成功,诸葛亮还联络盟国孙吴,约定东西“同时大举”。孙权也在这时出动了三路大军,号称发兵十万,分别向广陵、合肥和襄阳三大战略目标推进。孙权本人还亲自赶到合肥前线督战。自刘备死后,秉政的诸葛亮一直坚持“联孙抗曹”的方针,但蜀、吴二国军队协同作战,两家同时出动十万以上的兵马进攻曹魏,这是第一次。于是,渭河南北,长江上下,数十万健儿在各自统帅的带领下,横刀舞矛,盘马弯弓,一场大混战马上要开始了。
诸葛亮领兵来到了魏国郡县,扎营于潤水之南、县以西的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司马懿一听诸葛亮再次来犯,急忙领兵前往阻挡。此时司马懿部下的将领皆认为,应在渭水以北与蜀军隔水相持,司马懿却不这么认为。他说:“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因此,他率领军队渡过渭水,沿岸设点阻击。司马懿在分析了形势后,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后来,诸葛亮果然上了五原,此消息传来,魏将无一不感到欣喜,仿佛胜利已经在望了。
三年前,诸葛亮退兵时,司马懿就判定诸葛亮再出兵时“在陇东,不在西”。这说明蜀军若向东兵出武功,对于魏军来说会构成很大的威。司马懂得,诸葛亮不至于不明白吧?那为什么诸葛亮会选择西进五原呢?这是因为诸葛亮过于谨慎。原来,渭河和秦岭山脉之间有一片狭长平坦的河谷地区,蜀军若向东,便要经过这条狭长地段。而司马懿的大军如果沿河筑垒,那蜀军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就不得不冒着侧敌行军的危险。
司马懿选择渡河背水列阵就是这个道理。而诸葛亮选择向西前进,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如果这次诸葛亮敢于冒险,司马懿还真不一定敢在诸葛亮敌行军时出击,因为当时魏明帝给他的指令非常明确:坚守不出。倘若诸葛亮真的通过这条狭长河谷而抵达武功,便可以切断司马懿与长安的联系,从而直接威胁长安城的安全,那战局自然是另一番景象。但现实从来容不得如果,战场没有常胜将军。还是看这场往东还是往西的博战中,棋逢对手的诸葛亮和司马懿是如何出招的吧。
就在魏军一片成竹在胸的乐观气氛下,有一个人皱起了眉头,这个人就是郭。郭淮并不以为蜀军进驻五丈原,魏军就可以高枕无忧。他认为诸葛亮必定会派兵到北原(五丈原渭水以北部分)攻打,以阻道,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那时,魏军将不得不应战,战局的胜负难以预料。因此,他建议司马懿率先进驻北原。
虽然诸将都认为郭准多虑了,但司马懿听了郭准所言,甚觉有理,当即命郭准等人率兵移屯北原,以防不测。果不出郭准所料,他率领军队进驻北原,堑垒尚未完成,诸葛亮就派兵前来攻城了。在郭准的坚守下,诸葛亮无法攻下北原,两军遂处于对峙状态。攻克北原切断陇道的计划,在郭准的顽强抵抗下无法实现,诸葛亮心里明白,这样耗着对蜀军是很不利的,只好领兵西行,做出欲攻西的样子。然而,郭准又看破了他的计策,认为诸葛亮进攻西围是假,东进攻取阳遂(今映西省眉县西)才是真。
果然,诸葛亮声东击西,领兵来到了阳遂城下。然而魏军因郭准的提醒,早就做好了万全准备,因此顺利地击退了蜀军的进攻。诸葛亮到此为止,一座城池没拿下。本认为自己两次出击都会出平敌人意料之外,却不知魏国有人屡次看破了自己的计策,提前做好了反击的准备。诸葛亮有点急了。他急的倒不是目前的战况,而是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撑不了多久,出师未捷,自己的身体先垮下来,这怎么行呢?诸葛亮想速战速决。司马懿看透了诸葛亮的心思,态度非常明确:坚壁拒守,以逸待劳。面对诸葛亮的进攻,他均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坚守不出。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考虑到前几次北伐因为运粮不济而功败垂成,开始在水之演的居民间屯田生产粮食。他这是明着跟司马懿讲,我这次要与你耗到底了。看来诸葛亮确实有这样的打算,或许他也明白,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北伐了。诸葛亮眼见自己两越加斑白,脸颊因长年劳累而日渐深陷。最严重的是,他吞咽困难,一天吃不了三餐,一餐吃不了几粒米,而脑筋也是越来越不好使了。他似乎感到自己的大限到了。但他极不甘心。他要多争取时间,只要息尚存,就要尽力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基于这种信念,诸葛亮坚持着,要想尽办法将司马懿逼出来。
烦躁至极的诸葛亮竟想出了一个很不体面的计谋。他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一件礼物。礼物很快到了魏营司马懿的大帐,众人均怀着十分好奇的心情,看诸葛亮到底在演哪出戏。司马懿接过礼品盒子,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套女性的服饰,从头巾到衣服样样俱全。诸将一看,虽有几分好笑,却也不能不为司马懿感到羞愧,毕竟在那个时候,被人当作女人看待,对于一个驰骋沙场的七尺男儿是极大的羞辱。
因此大家都为司马懿打抱不平,也为自己身为其部下而羞愧难忍。诸将认为,这既是侮辱司马懿,也是在侮辱魏国的每一个将。众将义愤填膺,纷纷请求作战。这种羞辱人格的激将法对一人或许能起作用,但对司马懿就显得有点稚嫩了。《三国演义》中比较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情况:司马懿见到这身女人服装后“心中大怒”,“仍佯笑日:孔明视我为妇人耶!即受之,令厚待来使”。“大怒”,是司马懿的真实情绪。
一个男人被奚落,能不生气吗?“笑”,假装笑,做掩饰,不能让他人看出自己的愤怒,诸葛亮就是来气人的,不要中计。“受之”,我接受,你说对了,我就当一回女人又咋样!“厚待来使”,自古使者无罪,要好好招待。司马懿的大度,说明他在心理上没有被打垮。不过,为了保持士兵的斗志,平息部将要求出战的情绪,他要了一个小手段。为了表示自己无法忍受这种侮辱,他立即起草了一份请求与蜀军决战的表章,派专使镇而重之地送到当时魏明帝所在的陪都许昌。
司马懿熬死诸葛亮
古语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然魏明帝曾明示司马懿要坚守,可战场瞬息万变,作为主帅岂能无决策,况且这是到干里之外的陪都去请示?一份表章呈到皇上那里,皇上的诏示再返回来,怎么也得十天半月的吧,那不是啥都晚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穿司马懿的目的,他要的就是拖延时间,这来回一趟十天半月的折腾,不仅可以基本上消除武将的愤怒,而且若魏明帝回书“坚守”,也好借圣旨来压压诸将,让将士们明白不是自己怕诸葛亮,而是皇上不许出战。
魏明帝是何等的聪明。表章一送到曹叡那里,他马上就意识到这是司马懿在做戏,一定是在坚持固守不战时遇到了麻烦,需借自己的尚方宝剑配合。心领神会的曹叡,即派出自己的骨鲠老臣辛眦杖节来与司马懿配戏。辛毗以大将军军师的身份赶到司马懿的大营后,立刻手持代表皇权的节杖守住军营大门,将士“莫敢犯违”。
情报传到蜀军大营,明智无双的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这场把戏。他说司马懿本无战心,他所请战,是故意显示勇敢而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果能制服我,何须远行里请战呢!”
后来诸葛亮又遣使下战书,然而司马懿不与之交谈军事,反不经意地问使者:“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使者曰:“三四升。”又问公务之繁简,使者说:“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经过这番日常私人生活的闲谈,司马懿明白了诸葛亮事事都亲力亲为,且食少事烦。当时的一升米,约合今三两左右,三四升仅一斤上下。当时一般人的食量,每天都在五升米以上。
《三国志管宁》注引《魏略》记载,有姓扈名累者,“县官以其孤老,给日五升,五升不足食”。意思是官府上因为扈累属于孤寡老人,所以每天只给五升的救济粮,可是不够吃。连孤老之人吃五升米都吃不饱,诸葛公一天才吃三四升,当然是太少了。吃得太少,负担太重,寿命长得了吗?所以司马懿听了蜀使之言后,便向人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果不其然,内心的焦躁、过度的思虑、繁重的军务、长期的风餐露宿,终于把诸葛亮击倒了。年农历八月,蜀汉丞相在五丈原的大营中,带着极大的遗憾,带着征战的尘土,闭上了智慧的双眼。诸葛亮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终年五十四岁,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誓言。
我能料到生,不能料到死
诸葛亮死后,部下按照其临终部署秘不发丧,率领蜀军有序退。司马懿赶到诸葛亮阵地观察情况,辛认为诸葛亮是否已死尚不可知,不要贸然出击,以免中了埋伏。司马懿仔细观察了蜀军丢弃的东西,胸有成竹地说:“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军队最重要的是军事文件、马匹粮草,现在蜀军丢弃了,哪有人丢弃了五脏六腑还能活下去的道理?赶快追击!于是率兵急追。姜维(字伯约,今甘肃天水人)回军迎战,司马懿接受以前中计的教训,不敢贸然应战,急忙撤军。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确实已死的消息,颇觉欣喜,不再追击。这件事在当地老百姓中传开了,他们说:“死诸葛吓跑了活仲达!”司马懿听说后,莞尔笑说:“我能料到生,哪能料到死呢?”
司马懿与诸葛亮正面较量共两次。如果说年那次是打了个平手的话,年这次,却是司马懿占了上风。诸葛亮死了,司马懿因功升任太尉。司马懿在曹魏的政治地位扶摇直上,为后来的司马代曹开了个好头。
诸葛亮一死,蜀汉忙于安定内部,根本无暇外顾。西线平静无战事,镇守西部战区的司马懿自然是悠游自在。他在长安镇守了三年。这三年,他的生活过得轻松愉快。他已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政治上已经上升到百僚之首的地位。抗御蜀军取得的成功,不仅让魏明帝给他加官晋爵,厚予赏赐,而且让他在朝野内外的声望明显提高。当初的辅政四大臣只有他“硕果仅存”。至此,不管是声望还是官位,朝中群臣无出其右者。宦海浮沉近三十年,终于到达人臣之顶点。一想到这儿,老练深沉的司马懿也免不了兴奋不已。在军事上他拥有空前的实力。
利用抗御蜀汉的机会,他大力招兵买马,自不用说:而几年来,他在关中兴修的水利工程成效显现,以至于关东出现粮荒时,他能一次“运长安粟五百万斛,以辅京师(洛阳)”。他在长安设立“军市(军中的市场)”,即在驻军之地设立交易市场,用以购置或调剂军需物资,这对社会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西部战区在他的治理下完全可用“足食足兵”来形容。有如此实力做凭借,司马懿还畏谁谁呢?最让司马懿高兴的事,是他的次子司马昭之妻、东海郡(今山东)王肃之女,不负众望,于年为司马家族添一男丁,取名为炎,字安世,此人就是后来西晋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晋武帝。这让司马懿长期以来担忧司马家后继无人的顾虑放了下来。时年近六十的他功成名就,又添孙辈,上朝能议国事,回家弄孙膝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幸福欢乐的日子过得快,转眼间到了年农历七月,辽东太守、扬烈将军公孙渊(字子懿,今辽宁辽阳)摆脱魏国,搞起了独立。辽东郡,战国时设立,郡治在平(今辽宁辽阳),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为公孙氏所割据。年董卓以襄平人公孙度(字升济)为辽东太守。
结语
公孙度对曹魏政权时叛时降,辽东保持半独立的地位。年,公孙度死,其子公孙康继位,不久也死了,由于儿子年幼,其弟公孙恭接任辽东太守。年,公孙恭的侄子(公孙康之子)公孙渊夺权,魏明帝想拉拢他,任其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对此,公孙渊一面表示继续臣服曹魏政权,一面“遣使南通孙权,往来赂遗”。孙权立其为燕王。年,公孙渊宣布独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