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却缺乏这个基本素养,应
众所周知,在冷兵器时代,战争所发生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地形山川对战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正因为这样,中国古代历代军事家都特别强调对地形山川的利用,善知、善用山川险阻无疑应被视为一个军事家的基本素养。
在战乱频仍、战事纷繁的三国时期,有为数众多的战例都显示出山川地形对战争胜负的影响。然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却在历次北伐的过程中,显示出对善知、善用山川险阻的很不在行,或者说缺乏军事家的这个基本素养,应当为蜀汉屡次北伐负责。
从公元年到年,诸葛亮作为蜀汉军政大权的实际掌控者,先后向曹魏集团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从地理层面来看,这五次北伐都是以汉中的沔阳为大本营进行的。
五次北伐的路线大体是,沿汉水谷地北进,越过秦岭,或出击陇南山地,或出击渭河平原,所到之处的地形都是复杂而险阻的。
汉水谷地除汉水盆地外,大都是小盆地与山谷相间。
秦岭东西横卧,绵延八百里,一般都在海拔二千米以上,是长江黄河这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生生把汉中与关中两大地区隔绝开来,只有斜谷可通。曹操把斜谷道称作“五百里石穴”,又惊叹汉水谷地“直为天狱”,都特别强调这里道路非常艰险。
秦岭北侧西段与陇南山地毗连,此处山高谷深,峰锐坡陡;东段以断层崖临渭河平原。这样的地形,处处易于据险防守,若为进攻敌人之道,则行军困难、转运艰阻,还没进入敌境,己方士卒早已疲惫不堪,没等战争打响就先泄了气势,稍一相持就会面临粮草不济,而敌人守军却以逸待劳,一旦两军相战,胜败之局不言自明也。
可是,诸葛亮偏偏选定这样的地形作为他北伐中原的进军路线和作战地点,这难道不足以说明他颇不善知山川险阻吗?
三国时期,魏国之所以不能灭掉吴、蜀二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吴国有长江天堑,蜀国有秦岭、大巴山为固。魏国的刘晔、贾诩都曾对吴、蜀分别占据的地利优势作了非常到位的分析,并且都指出这两大对手据险而守,不太好对付。
由此可见,据险守要是蜀国保国御敌之有利手段,而诸葛亮却弃长就短,出军击魏,这的确是失算之策。难怪魏明帝批评诸葛亮不能固险而守,却轻易出击,这是不懂兵法中“致人之术”。诸葛亮作为军事统帅却不能善知、善用山川险阻,也是蜀汉屡次北伐均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稍微懂点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这条率益州之军出击秦川的进军路线,并不是北伐中原时才确定的,早在隆中对策时他就提出来了。
那时他对刘备是这样阐述其战略思路的:若分别控制了荆州和益州两座重镇,守住它们之间的险关要塞,在外交上分别与西边的少数民族、南边的夷越邻邦、东吴的孙权集团搞好关系,同时在从内部入手,进行有效的治理整顿,那就能进入理想的状态。等到下天大势出现转机时,委派一员上将统辖荆州兵马向宛城、洛地发动进攻,刘将军亲自统领益州兵马向秦川出击,那么天下百姓一定会竭诚归附到您的大旗下,那刘将军您一定能成就一番霸业,从而真正兴复汉室。
请注意,这个进军路线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点:一是“若”字后边的那些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二是由荆州出击宛洛与由益州出击秦川同时展开,互相配合。如果条件具备,此计得以实施,这个作战方略是定会大有成效的。
这是因为,由荆州向宛洛出击,行军方便且又直接威胁曹氏的政治中心,一旦展开军行动,势必把曹军主力吸引到其南面战线上来,其西线布防便会空虚,刘军由益州攻秦川,虽道路险阻,但却出敌不意,易于乘虚而入,得秦川又可引曹军西调,配合南线进攻,两面针击敌人。
可惜的是,北伐中原时,“若”字之后的那些条件几乎一个都不具备。特别重要的是,由于荆州已失,由荆州直攻宛洛的计划已成泡影,曹魏政权在秦川也早有“据诸要塞”的部署。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出师北伐,仍按隆中对时的出击秦川的计划行事,实在是一种不知势变的愚蠢决策,陈寿毫不客气地批评诸葛亮在“应变将略”方面不在行,并不是完全没道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