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自古帝王州,关中平原有什么魅力让
中国古代有许多战略要地,比如关中平原、四川盆地,江汉平原,而关中平原尤为重要,它受到古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将它视为首选。从西周开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十三代王朝在关中平原中心建都。杜甫在《秋兴八首》中诗云“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而这里的“秦中”,就是指关中平原。那么,关中平原到底有什么魅力,令统治者们爱不释手呢?
在古代,统治者建都最重要的考虑,还是安全因素,而关中平原地势险要的防守优势,令它深受统治者的喜爱。关中平原又称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居潼关、大散关、武关、萧关四关之内,故称关中。关中东有崤山,西有陇山,北有北山,南有秦岭,群山便是天然的屏障,拱卫都城。
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关中的地理优势,范雎曾对秦王说:“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撃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史记》)
范雎的话不是在一味讨好秦王,四塞的存在,让关中的屏障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山东六国曾以为秦国积贫积弱,于是订立盟约,共分秦国,然而却屡次被秦军打败。仅在函谷关,六国折损的军队就不下百万。于是贾谊才会在《过秦论》中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在曹操以潼关代替函谷关以后,潼关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在安史之乱前期,唯一让叛军受挫的重镇,就是潼关。如果不是唐玄宗听信奸佞,逼迫哥舒翰出城作战,叛军可能连长安都无法攻克。
大散关则是连结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根据史料记载,在这里发生过的战役超过70余次。楚汉争霸时,刘邦从大散关出击,让楚军措手不及,遂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三国时,诸葛亮多次从大散关出兵,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而关中就是被潼关、大散关这样的雄关包围的,只要占据关中平原,也就占据了这些雄关,雄关在手,便可保关中无虞。而且关中平原对于东部还具有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随时可以向一望无垠的东部平原发动进攻,这与四川盆地易守也难出的情况有着本质不同。秦国作为曾经的边陲小国,屡次受到山东六国联合讨伐,不仅没有灭亡,反而越来越强大,最终统一天下,凭借的就是关中优越的地理条件。
当然,只有险峻还不行,关中平原富饶发达的农业,也是统治者将它作为首要选择的重要原因。在古代常用“天府之国”形容富饶之地,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天府之国的称号,最初属于关中平原。纵横家苏秦曾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战国策·秦策》)汉朝选定都城位置时,张良支持定都关中,他解释道:“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
蜀地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在都江堰建成以后的事情,在此以前,天府之国指的基本上都是关中平原。渭河横贯关中平原,它繁多的干流以及支流为关中平原提供了灌溉之利。在修建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等水利工程以后,关中平原可灌溉的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且土地更加肥沃。在这样的土地上,人们不用担心干旱,只管耕种便是。而且自唐朝以后,气候变暖,关中地区降水增多,产自南方的水稻也可以在关中平原种植,这使得关中平原的粮食产量激增。司马迁在《史记》里评价关中平原道:“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足以可见关中平原的富饶程度。农业是国家的根基,粮食则是人们生存的保障,而关中平原肥沃的土地,可以满足数百万人的生存需要,这也是历代统治者都喜欢建都在这里的原因。
除此以外,统治者选择在关中平原定都,还有丰富的历史渊源。与现在的南方发达不同,古代北方相对发达。华夏文明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区域,从三皇五帝到商周时期,关中平原一直都是文明中心。西汉在关中建都以后,关中地区又被赋予政治意义,它代表着天命所归。唐朝以后,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这进一步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所以关中平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十分发达,远超其他地区。
汉长安城遗址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当中,关中地区就占据一千多年,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十多个朝代,埋葬着七十多位皇帝,它是当之无愧的“帝王州”。在古人心中对于关中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即使在南方已经十分发达的明初,朱元璋依旧有迁都西安的想法。
在军事上,关中平原有易守难攻的雄关;在经济上,关中平原有着富饶的农业,而在文化上,关中平原则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根基。所以,关中平原才会成为历代统治者的首要选择。
参考资料:
《史记》司马迁
《过秦论》贾谊
《三国志》陈寿
《战国策·秦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