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究竟谁清谁浊两千年来说不清,

说到著名的成语“泾渭分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泾河与渭河相遇后,为什么会出现相互分明的情况呢?这显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历史上谁清谁浊,更是被讨论了上千年之久。这一切还要从渭河与泾河的流向及历史变迁说起。

01“泾渭分明”的背后逻辑

渭河与泾河都是今天关中平原主要的水源补给,渭河发源于定西渭源县的鸟鼠山,一路经过天水、宝鸡、咸阳,至西安高陵与泾河汇合。而泾河则发源于宁夏固原的六盘山,从六盘山经平凉等地与渭河汇合。

泾河

只有了解这两条河流的基础流向,我们才能明白“泾渭分明”这种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决定一条河流是清是浊的关键,是这条河流所流经地区的植被状况与生态情况。生态的好坏决定了一条河流含沙量的多少,中国每一条河流都会有一定的含沙量,含沙量越高,水质一般越浑浊。

浑浊的河流

往往一个河流可以自成一个流域体系,每个流域体系植被覆盖率都不相同,流域内如果植被充足,生态环境良好,就能对当地的水土进行更好的保护,不容易受到河流的侵蚀,与此同时,河流的含沙量自然就会小很多。

“泾渭分明”是一种自然地理现象,今天世界上很多河流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只不过最出名的还是中国的泾河与渭河。

泾渭分明的现象很多地方都有

02历史与现实的“泾渭分明”

《诗经》中有“泾以渭浊”一句诗,由此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泾河清而渭河浊。到了唐代,这种情况竟然颠倒过来了,即渭水清,泾河浊。根据学者对唐代渭水与泾河的史料分析,其中介绍渭水清的有几十条文献。而唐代诗人杜甫就说渭水与泾河的含沙量是相当的。

到了宋代这种情况依然如前,都是认为渭河比泾河要清很多,这个从陆游与朱熹的诗句就可以知道。但是到了清代,情况又有了一些不同,乾隆帝曾经派官员专门在泾河与渭河流域进行了实地调查,当时的官员就记载,泾河大多数时间是清的,只有在洪水期间会出现浑浊的现象。而对渭水的记载则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没见它有多清澈。

泾渭分明的景观

当时我问了陕西师大学习地理学的朋友,他对我说:“渭水是从秦岭发源的,主要的流经地是关中平原,相较于其他地方,关中地区黄土较少,侵蚀也比较少。而泾河发源于六盘山,河流要从黄土高原的腹地经过,侵蚀必然加多,所以渭水一般会更清,泾河会更浊。”如果仅仅靠这个推论,好像的确是正确的。

上游泾河的状况(作者摄)

于是,为了搞清楚状况,我专门在冬天跑到西安高陵区“泾渭分明”处。可是到了高陵区才发现,情况根本不是那样,在今天高陵区马家湾镇,我们看到大量的污水排入了渭河,完全是污浊的,原来的泾渭分明应该是一清一浊,现在却变成了一浊一黑。

今天西安的渭河(作者摄)

当地人说,10年前这里的污染更加严重,这些年国家加大了对渭河的治理,所以很多排污企业被关停或者整改,渭河的生态环境比之前已经改善了一些,但还是有一些企业经常违规向渭河排污。

中国的泾渭分明所争论的焦点,其实不是谁清谁浊,而是含沙量的大小。前面也说了,河流的清浊和当地的水土保持与生态有很大的关系。清与浊如果用河水含沙量来计算,据说含沙量在每立方米20公斤以上的话,就很难分清谁清谁浊了,同时还要看沙粒的大小,以及沙粒能否溶于水,这些都是决定谁清谁浊的关键。

位于西咸新区的渭河

而且含沙量的大小有时还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到了夏季,泾河的丰水期一般在8、9月份,而渭河的丰水期则在7、8月份。在这一时段,降水量大的河流就容易爆发山洪,河流流速加快,侵蚀加剧,加之雨水可能会携带大量的沙土,顺势也会带入河流之中,这样就会导致河水含沙量加大。

但是洪水一旦退去,河水的含沙量就会降低,水又会从浑浊转为清澈。所以一年当中,如果在污染程度与上游植被相等的情况下,渭水与泾河所产生的变化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把河流污染、植被破坏或者植被保护也算进去的话,那么分析的结论可能就更复杂了。

山洪爆发,泥沙俱下

03文史君说

“泾渭分明”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出现,如在蒙古色楞格河附近和巴西亚马逊河等,当然最出名的还是中国的泾渭分明。泾河与渭河谁清谁浊,显然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其实在泾渭分明这一现象背后,大家更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8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