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六盘山区域西戎经济发展及其影响

白癜风的起因 http://pf.39.net/xwdt/180210/6055492.html

关中西部的天然屏障六盘山,北望河套,南抵巴蜀,西达河西,在古代中国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战国时期,以六盘山为中心,在子午岭以东,宁夏南部地区,渭河中上游以北地区,甘青交界的河湟地区,形成了周秦王朝一斯基泰一匈奴游牧联盟一西戎几方互为犄角的关系。

直到汉晋时期,这一地区仍然是羌族主要的聚居区。那么,从“西戎”到“西羌”的这个称呼是怎样变化的?其历史进程体现出怎样的特点?近年来,六盘山区域西戎墓葬的考古发现,促使我们尝试揭开这一历史的迷雾,并以此为基础,对这一时期西戎经济的发展进行剖析和研究。

一、六盘山区域西戎学习并掌握了秦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林剑鸣将秦农业生产的发展概括为耕地面积的扩大、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并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他认为,秦霸西戎是秦初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秦与诸戎的斗争,对保卫关中农区先进农业传统具有重要意义。而秦与诸戎的融合,为调整周秦传统生产结构,建立新的富国强兵体制创造了条件。建立新的富国强兵体制创造了条件。

西戎学习秦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精耕细作技术,较大规模农田灌溉技术,以及种植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六盘山区域的清水河、葫芦河谷地是中国原始农业的发祥地,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秦多年的经营,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渭河流域的上古先民很早就在这里种植粟、黍、糜、油菜等作物,这些经济作物的种植技术对这一区域从事农业的西戎必定产生影响。河西汉简记载,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的农作物品种有:胡麻、粱米、黄谷、土麦、白米、白粟、胡豆、糜子、茭、麦等。新近的张掖西城驿遗址考古发现表明,小麦在四坝文化时期已经是河西当地居民的重要农作物。《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记载,汉代前期在湟水流域已经可以大规模种植麦。

六盘山区域的土壤气候条件优越于河西走廊和湟水谷地,我们认为这些农作物中的大部分,在战国时期的六盘山区域已经能够种植,并被从事农业的西戎人民所掌握。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七月》一篇做了生动描述和真实记载。诗中所说的一些农事活动及民俗事项,至今仍在羌族生活地区持续和传承着,成为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

战国时代,六国一个劳动力耕地的亩数相当于今天的8亩左右,而秦国一个劳动力耕作的面积达到了近16亩。可见,秦国一个劳动力的工作效率是六国一个劳动力的两倍。秦人的劳动效率高,与秦人普遍使用铁器和畜力使用的进步有关。秦国在农耕使用畜力中广泛使用了马、牛,而且秦人先使用了马耕,其次才是牛耕。秦国法律中有“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的说法,可见,秦人在对马和牛的态度上,马要重于牛。秦国是使用牛耕和铁农具的先进国家之一,这和西周时就在这个地区使用马耕或牛耕的历史不无关系。

秦国对于耕牛很是重视,法律规定中已有评比耕牛饲养的条文。通过评比鉴定,对饲养好的尚夫(管理耕牛饲养的负责人)和饲养人员要给予奖励,对于饲养不好,耕牛减重的,要惩罚啬夫和饲养员。如此的重视耕牛,农业生产自然会不断发展。

在秦都咸阳一号宫殿建筑遗址中,考古发现许多铁器,且官府还可以借出铁器使用,据《厩苑律》亦可知道。秦政府设置有“左采铁”“右采铁”等专管铁器生产和使用的官吏,足见对于铁器的重视。战国时期冶铁炼钢最著名的地方是楚国的苑(今河南南阳市),这个地区并入秦国后,对于秦国冶铁炼钢事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耕作方式的进步,加速了秦国经济的强盛。秦在诸侯国中被视为最富有者,战国后期一些游说之士也常称秦国“积粟如丘山”。战国中期以后,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政策。六盘山区域作为秦的根据地,自然深受利。

二、六盘山区域西戎畜牧业的经营

六盘山区域与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相比较,雨水更为充沛,缓坡的草原适宜放牧羊、马、牛等牲畜。秦在畜牧业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北方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和欧亚内陆地区的大规模游牧业,深刻地影响到了六盘山区域西戎的畜牧业。

马长寿先生总结道:羌人的“畜牧分游牧和定居畜牧两种”,“羌民的畜牧跟农业同时经营时,这种畜牧随着定居的农业而必然也是定居的”,“民如果不兼营农业,而其畜牧生产只跟射猎,采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则畜牧业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定居的或半定居的;其他一种便是游牧的”。

笔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六盘山区域西戎的畜牧业中,马长寿先生指出的几种畜牧业的经营方式都存在。根据六盘山区域植被分布的格局,经营游牧的戎族应该主要活动于六盘山森林的草原地带(宁夏泾源、隆德的山地和河谷地带)和靠近关中地区的陇山山间河谷草原。

从事定居和半定居畜牧业的戎族,在葫芦河流域、陇东高原、渭河流域、泾河流域、黄河上游谷地都有分布。据我们的观察,现在生活在葫芦河、清水河流域从事农业的甘肃静宁、秦安、庄浪、张家川、清水等县的农民,仍然在非农业用地的分布荆棘的丛林和山地、草地放牧羊群。

东汉西羌畜牧业的发展,与战国时期西戎在六盘山区域积累的畜牧业经验积累(包括管理技能、牲畜的疾病防御能力提髙)是密切相关的。畜牧业的发展,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六盘山区域,使得西戎马匹的牧养水平提高和改善,给西戎武装提供了充足的战马资源。

三、西戎的手工业生产取得了成就

车和车器制造,金属开采和冶炼技术,盐业和漆器业的发展,体现着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手工业技术的高超水平。娴熟的技工显然靠长期作坊工作的磨炼。尽管目前还没有西戎矿产开采和手工业作坊遗址的直接材料,但是西戎手工业受到秦的影响,出现了熟练的技术工人应是事实。

先秦时期马车的制造代表当时手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马家塬西戎贵族墓地一号和三号墓葬内各有5辆车随葬,其中墓道4辆,墓室1辆。档次最高、装饰最豪华的一辆车在墓室内,饰以锚金银的铁条和铁牌饰,在车的侧板上有用金铂、青铜制作的虎和大角羊等动物图案作为装饰品。第一辆车的车轮为铜花所包,非常豪华。第二辆车的整体外边为漆制,并绘有图案,车厢为皮条编制而成,车辐条也为漆制。车轮轮径1.6米,前挡板两面均为彩绘的漆,并有饕餮图案。车轴亦为彩绘漆制。在车的后侧发现有较大铜铃。第三辆车是漆制,与第二辆车相似。第四辆车为纯木制车。在陇东地区宁县、陇西地区的漳县、宁夏固原杨郎的西戎贵族墓中都发现了马车随葬。可见西戎的马车制造业已经达到一定规模。

四、西戎贸易得到发展,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了铺垫和准备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促使生活在这一区域的西戎社会发生变化:人口急剧增长,社会需求扩大。贸易得以发展是必然。葫芦河流域、泾河流域、固原、庆阳一带西戎墓葬随葬品展示出惊人的一致性:贵族墓葬均出土有动物形铜饰牌、青铜短剑、马具等,这说明,六盘山区域内的贸易网络已经形成。

从装饰豪华的马车上使用漆器工艺,以及甘肃静宁、成县汉墓出土大量漆器来看,很可能六盘山区域西戎与现在陇南地区、汉中地区也存在着贸易往来。六盘山周边地区己经与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有了联系和交往,甘肃华池县博物馆藏青铜“透雕虎噬牦牛铜带钩”是重要佐证。

干福熹认为:先秦时期从新疆东部通往中原传播玻璃玉石的路线是:从哈密向东,经内蒙古西北草原道,穿居延海、黑水城、经过阴山到包头,再南下到今陕西、山西、河南农耕文明地区。河套和关中地区毗邻六盘山区域,自然这条道路也是六盘山区域与欧亚内陆发生贸易的一条通道。

总而言之,六盘山地区西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西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春秋战国时期西部地区民族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做了时间和地理上的准备。西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秦汉时期中原与羌族关系埋下了伏笔,意义是深远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12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