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明晰的古玉文明和固定的山河坐标
《山海经》明晰的古玉文明和固定的山河坐标是华夏文化的独特标志
华夏对《山海经》的认识,从古代所认知的“一部记述志怪的古籍、荒诞不经的奇书”,到现代逐步被人们所认知为“是中国的第一部地理志”,越来越显示其巨大的古籍文献价值。随着人们的兴趣热潮,大有涌现一股新的探索《山海经》文化之势,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文化猎奇、休闲娱乐,都不失为对华夏古文化的发现和传承,追踪寻根、文化溯源,意义重大。
《山海经》记载了中国古代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矿物、动物、植物、药物、民俗、民族、祭祀、巫术、宗教等;特别是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是记载上古中国文化最多的一部奇书,堪称一部上古华夏的地理百科全书。
山海地图研究和探索民族的文明发源是一件有益的文化活动,但是,如果频频发布一些令人瞠目的“研究成果”,不是“惊人发现”就是“惊天秘密”,什么“《南山经》其实就是今天的非洲大陆”啦、什么“《东山经》就是今天的美洲大陆”啦、什么“帝台就是埃及金字塔”啦、什么“《山海经》要从全球角度来看”啦,等等、等等,就令人大惑不解了。《山海经》原著并没有那么荒诞、那么不堪,何必再去制造人为的荒诞呢?甚至还有“专门家”、“学问者”,真不知这些家、者们是如何发现这些“惊天”秘密的。
太极图《山海经》明晰的古玉文明和固定的山河坐标是华夏文化的专属特征,无法变更:
其一:《山海经》原著记载了独特的人文内容——华夏古玉文明,堪为独树一帜的人文定位。
《山海经》被认为价值最大的部分是《五藏山经》,《山经》五卷南、西、北、东、中共记录大小山川约座,对于矿藏资源中,第一位是记载玉产的状况,其后才是金属矿藏。其中座山出产玉,记载还细化到山之阳出玉还是山之阴出玉,所出为白玉、水玉、碧玉等玉料的品种。将玉矿产提升到如此重视的高度,世界古各大文明中唯有古华夏文明如是(参见《山海探幽(2):璀璨独特玉文化神州远古演华夏》)。
《山海经》山必有神、神必有祭、祭几乎必有玉。《山经》五卷细分为26篇,大约每篇为一个山系,每个山系的结尾都是统计本系山脉的总数、山神的形状样貌、以及“其祠之礼”(就是祭祀山神的仪式),山必有神、逢山必祭、几乎祭必有玉。如此奉玉为神级品,全世界唯有古华夏文明带有这样的古玉文化色彩(参见《《山海探幽》(12):西岳华山是上古华夏文明的人文坐标》、《山海探幽(9):巍巍昆仑是华夏远古文明的天地之门神秘之源》)。
古玉文化其二,《山海经》原著记载并保存了远古华夏文明大量固定的地理坐标。
《山海经》所记载的年代久远,因沧海桑田的变迁、民族的迁徙、风俗的变化、语言的发展等等因素,使其所记录的上古百科现在许多已无从考据;但是,对于漫长的地质年代来说,短短几万年里的地质地理坐标是相对固定的,《山海经》原著仍然记载并保存了诸如此类很多的宝贵资料,这些固定的地理坐标都是远古华夏文明的源系和证明。
这些固定确切的地理坐标包括:原著中不断出现的“河”(黄河)、“渭”(渭河)、“泾”(泾河)、“洛”(洛河)、“江”(长江)、“汉”(汉水)、“彭泽”(鄱阳湖)、“洞庭”(洞庭湖)、“具区”(太湖)、“浙江”(钱塘江)、“湘水”(湘江)、“淮水”(淮河),及“昆仑丘”(昆仑山)、“太华之山”(华山)、(泰山)、“太行山”(太行山)、“王屋”(王屋山)、“会稽”(会稽山)、“衡”(衡山)、“琅玡”(琅玡台)等无数固定的地理坐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洪荒时代华夏文明的远古地图。
五彩凤凰《山海经》的古玉文明确定了古华夏的人文定位,其明晰的地理定位就是以远古华夏文明为中心,东到黄海太平洋、北到蒙古高原、西到帕米尔高原、南到南亚次大陆的中部,为覆盖东亚、中亚及部分南亚地区的古亚洲大陆的文明记忆(《《山海经》探(16):洪荒时期《山海经》所能到达的“极”地初探》)。
我也希望《山海经》能覆盖银河系,那样我们的祖先多牛气;但黄河长江是华夏的根、昆仑泰山是华夏的心,无数的地理坐标都界定了华夏大地,总不能天马行空、凭想象任意驰骋来界定《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