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周平王只是迁了一下都,周天子就开始
因为周天子元气大伤了呗。
说起来,不是周平王迁都周天子才被诸侯吊打,其实早在周平王的父亲周幽王时期,因为瞎作已经让实力受到严重的削弱。
关于周幽王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烽火戏诸侯,为了博取妃子褒姒一笑,哥们竟然玩起了狼来了的故事,妃子人笑了,可是远近的诸侯却再也不相信烽火。于是,犬戎在周平王姥爷的帮助下攻破了镐京,让这座都城毁于战火。
都城毕竟是行政中心,本来应该戒备森严,即使是周平王的姥爷里应外合,本来也不应该遭受这么大的损失,要知道周朝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西部蛮族的威胁,有一整套防御的办法。
说起来,周朝的前身周国并不在关中地区,而是生活在黄土高坡上,这里蛮族遍地,周国经常找遭到攻击,所以在古公时期就率领族人从黄土高坡上下来,到了渭河流域一个叫做岐山的地方。
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岐山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县,地处关中西部宝鸡市境内,这里北接岐山、南邻秦岭,中间是著名的渭河,整个地理呈现南北狭长,东西较窄,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所以不仅适合发展农业,而且利于防守,只要守住宝鸡峡西面的山口,就能够防备来自西方的蛮族入侵。
(当地的地形地貌)
而且,这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合发展农业,几代人之后到了周文王时期国力变得异常强大,向东灭掉了崇国。
崇国位于渭河平原的中下游的关中盆地一带,这里北临渭河和黄土高原,南邻秦岭,东边则是著名的霸源山,这里的地理条件相对于岐山地区要好得多。所以,周文王在原来崇国的地方建立了都城,就是著名的镐京。
周朝建立之后,镐京地区仍然作为周朝的首善之地,从政治地位来看要比东都洛阳高至少半个等级,因为这里是周天子的长期居住所在。
虽然周朝推翻了商朝,大封宗室子弟和权臣,形成了拱卫周天子的庞大诸侯国群体,但是来自西方的威胁一直让周天子夜不能寐。
所以,在周孝王时期加封秦人,让他们帮助抵御西戎的入侵。
到了周宣王时期封秦庄公为西陲大夫,直接负责和西戎的作战,大约相当于周天子在西方的代言人。
当时秦人活动的地区在今天的天水市清水县东北部,和岐山隔着宝鸡峡遥遥相望,有他们在这里,让周朝的西部边境多了一层保险,理论上只要秦人在这里生活一天,西方蛮族就很难进入关中平原闹事。
即使打败了秦人,驻守岐山的周军也能得到充足的时间加强宝鸡峡的军备,在这个关隘抵御西戎的入侵。就算岐山的周军被击败,镐京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防御,周边诸侯应该也已经赶过来了,可保周天子的安全。
所以,犬戎攻破镐京这件事就显得非常的诡异了。
犬戎这个地方大约在今天的陇南市的礼县一带,也就是在天水的西南方,这里是秦庄公的祖先生活的地方。以当地的蛮族犬戎的军事力量没有能力对抗秦人,所以理论上不具备威胁关中地区的能力。
但是,犬戎除了可以穿越秦人的生活区,顺着渭河顺流而下攻打镐京之外,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在犬戎的东南地区进入秦岭,沿着成县、凤县、太白县这条谷地进入关中平原,这就正好既绕过了秦人的防御区,也绕过了周人在岐山的驻军。
(如图所示)
这条路前往镐京地区大约里地,需要走10天左右,其中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峡谷中行进。如果进入关中平原之后有人接应,路上只需要携带七天的补给就差不多了。如果沿途抢劫一下当地部落,连7天的补给都不用携带,只需要携带三天的补给就能够横穿这个峡谷,然后在当地人的接应下闪击镐京。
如果犬戎走的是这条路线,周平王姥爷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不仅仅是打开镐京的大门这么简单,还要在犬戎来到关中平原之后提供向导和一定的给养。
同时,走这条峡谷由于绕过了周朝在西部地区的布防,也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也就解释了犬戎攻破镐京之后秦人有能力护送周平王东迁事实,因为只有犬戎绕过了秦人的防线,才致使秦人的军队没有遭到重创,保留了这股力量,才能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
但是,如果仅仅是因为犬戎的原因,周平王没有必要东迁,即使整个都城遭到了破坏,辽阔的关中平原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很快就能组织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并且在秦军的配合之下将犬戎打个落花流水,甚至是直接把犬丘给灭掉。
可是,周朝面对的蛮族不仅仅只有犬戎这一支,除了陇西到黄土高坡一带生活着大量的西戎国家之外,即使是秦岭一带也生活着很多和周朝敌视的蛮族。
比如,荡社、亳、彭戏氏、邽戎、冀戎、小虢等,其中彭戏氏就在华山脚下,这里位于镐京的正东方里处,只需急行军一天就能抵达镐京,由于距离潼关只有30多里地,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只需半天就能抵达潼关拦截周平王的队伍。
可见西周末年时期,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镐京有失就容易引起周边蛮族的围攻。
所以,当犬戎进入到关中地区后,随着镐京城破,蛮族蜂拥而来,不仅让周朝没有能力集结军队,还导致大片土地沦陷。
这种情况下即使都城完好无损也没有待下去的必要了,因为周平王既不能保证首都的安全,也没有能力将这些蛮族击退收复失地,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关中地区搬到东都洛阳,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甚至,这个搬迁的过程也充满风险,所以幸好有秦军在路上护送,否则的话指不定在半路上遭到彭戏氏等蛮族的拦截,把自己都给搭进去。
为了感谢秦人的帮助,周平王给他们开了一个空头支票,他说:岐山、丰水,是周人的龙兴之地,现在落入了蛮族之手,你们如果能够把这里给夺回来,这里就是你们的了。
对秦人来说这个承诺代表着立国的合法性,但是他们只有赶走占领关中一带的蛮族,才能够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于是,在接下来的70年的时间里,他们对包括犬戎在内的蛮族发起了大规模反击,除了打败了犬戎之外,还分别干掉荡社、亳、彭戏氏、邽戎、冀戎、小虢等,不仅收复了整个关中平原,还将曾经威胁到关中平原的蛮族国家一扫而空。
收复了关中平原之后,秦国就具备了和中原各大强国争霸的实力,但这同时也说明失去了关中平原对于周天子来说大伤元气!
关中平原的丢失影响到底有多大?
关中平原指秦岭北麓的渭河冲击平原,它西起宝鸡峡谷、东道潼关,全长大约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灌溉条件良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
(关中平原)
这片土地在周朝时期大约可以承载万到万人口,即使在西周时期周天子能够有效控制关中平原60%的土地(去掉周边蛮族国家后),也等于是控制了大约万到万人口。
有了这片土地,周文王就能够成为西方诸侯之首,周武王就能够训练4.5万战兵讨伐商纣王,西周时期的历任天子就能够有效管理境内的大部分诸侯。
所以,拥有关中地区和失去关中地区,意味着周天指数能够掌握的人口不仅减少了万左右,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数万精兵。
这是非常严重的一个损失,因为根据《周礼》的规定,周天子一共可以统领六军,每一个军人,理论常备军一共是7.5万人。
按照周武王时期拥有4.5万战兵作为参考,西周时期所谓的周天子领兵7.5万人,至少有4.5万人来自关中地区,并且由当地的周人供养。
失去了关中地区之后,周天子理论的兵力已经不足3万人了。
而根据《周礼》的规定,大国可以保留三军,也就是人。
以齐国为例,即使经历了管仲的改革之后全国分成了21个乡,其中工商之乡6个不参与作战和征兵,只有15个士居乡作为齐国的兵源地。即使如此,齐国仍然能够保持3.3万常备军。
当然,齐国的军队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减少,却因为改革让国内的人口有了更细致的分工,效率得到巨大提高,让齐国成为当时天下最富裕的诸侯国,并虽然少了战斗力却上来了。同时,齐国在改革后的兵力仍然要超过失去关中地区的周天子。
至于拥有关中地区的秦国,在扫平蛮族恢复生产之后,用不了多久他的实力就会超过周天子,由于控制的关中土地比当初周天子时期更大,所以他的兵力估计能达到6万人,也就是相当于同时期周的两倍。
至于控制了大半个山西的晋国,控制了大半个湖北省和一部分湖南省的楚国,虽然比不上秦国和齐国,估计也差不了太多。而且,随着对周边各国的兼并,这两个国家力量得到迅速的提升,所以从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周天子的实力最多相当于是一个大的诸侯国,但是已经远不如楚国、晋国、齐国、秦国这4个顶级的诸侯国,被吊打是很正常的。
最后
如果在迁都洛阳之后,周朝能够出几位比较英明神武的天子,大不了和这些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道义上的优势也许用不了几代人就能够再次恢复对各大诸侯国的控制,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在那些顶级的诸侯国实力增强的同时,周天子却是一代不如一代。
周平王去世之后他的孙子周恒王继位,在郑庄公前来洛阳的时候竟然不予礼遇,结果双方爆发冲突,郑国不仅夺取了周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土地,周恒王还被打败,自己也受了箭伤。
郑国不是一个大国,在公元前年才建国,起初被封国于首都镐京附近,说起来该国和周天子血缘非常近,第一任国君是周宣王的亲弟弟姬友,郑庄公和周恒王刚出五服,论起来周恒王要管郑庄公叫爷爷,因为郑庄公和周平王是一个爷爷。所以,周平王东迁的时候郑国也是护送的队伍之一。
而且,郑国直到周幽王八年,也就是公元前年才搬迁到今天的河南省新郑市附近,只比周平王东迁早了三年的时间,无论是国力还是根基都远不如以洛阳为中心的周天子。所以,周天子攻打郑国的失败让他的威信一落千丈,各大姬姓诸侯国开始离心离德,到后来只好指望齐桓公这个外姓人尊王攘夷,永远时期了翻盘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