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王朝秦朝与隋朝的相似之处

前言: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短命王朝,在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当中,就是弹指一挥间。但是这两个王朝的命运极其相似,他们便是秦朝和隋朝。追溯历史,这两个王朝都有哪些相似之处且影响深远呢?

实现大一统

秦始皇本名嬴政,是秦庄襄王之子,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家境条件卑微导致嬴政一直作为赵国人质,也正是他经历这等耻辱,成就了他统一王朝的想法。

▲战国七雄分布图

1、秦朝结束战国群雄割据

到了周朝末年,这一时期的周朝已开始衰落,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时局变得极为混乱,血腥战乱的时代到来,朝代呈现分裂割据的局面,诸侯国纷纷崛起,其中秦、韩、赵、魏、齐、燕、楚七雄并立。

各国为争夺霸主地位而展开激烈的争战,连年的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公元前4世纪末,位于渭河流域西部边陲的秦国在众诸侯国中崛起。公元前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国力日渐强盛,秦王嬴政吞并六国,雄霸一方。

公元前年,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兵作战图

2、隋朝实现大一统

隋文帝本名杨坚,是东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杨坚弘农郡华阴人。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亲爵位,北周大定元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修订型律和制度,对南北进行了大统一。

▲南北顺序图

3、隋朝结束南北混战

自西晋末年,五胡乱华以来,南北长期分裂,地方豪族势力的极大发展,尖锐的民族之间矛盾,导致了中央权力削弱。

在南方,陆续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史称南朝;在北方,先是北魏,后分裂为东、西魏,接着东、西魏又为北齐、北周所代替,而后北周歼灭北齐,史称北朝;南北朝时期,南北一直处于对峙状态。

公元年,北周外戚杨坚掌握大权,夺取周静帝皇位,建立隋朝,杨坚称帝,史称“隋文帝”,隋文帝决计灭掉南方的陈朝,实现了南北统一,民族融合,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

结束了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的局面,为隋唐统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为封建社会后边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结束南北分立图

政治上创新贡献

1、秦朝郡县制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县是大于郡,千里百县,则县具有四郡,因此地方行政制度为“县郡制”。秦国灭六国的战争后,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议。

众臣均一致认为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推行实行分封,而身为延尉的李斯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本身亦是不安定的因素,恢复分封制,乃是制造战争,周朝制订这个政策已经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

李斯力排众议建议实行“郡县制”,才能长治久安,并得到秦始皇采纳。按照郡县制,地方则分为郡和县,郡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兼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则属于郡,设县尉、县令、县丞等职官。

于是在多个新攻占地区设立郡县制管理,这项中央到地方的统治制度建立,形成了中央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均由皇帝直接亲自认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至汉代仍承袭该制度,自此成为日後各朝地方政制基础。

▲实行郡县制

2、秦朝三公九卿制

为了建立一人天下的集权体制,公元前年,秦始皇一道诏书从咸阳城发布天下,这就是影响后世近一千年的“三公九卿制”。

三公意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对文武百官进行监管;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管理一切军事事务;御史大夫的记事地位相当于副丞相,管理图籍奏章,监察记事包括丞相在内的所有官员,维护朝廷法度,为皇帝驾驭行政提供“耳目”和“爪牙”。

三公之下有九卿,下设掌管具体政务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诸卿。分掌司法、财政、京师戍卫等政务。国家政事由公卿大臣朝议,后由皇帝裁决,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三公九卿的设立,皇帝的权力,随时可控制国家的每一处角落,层层的官吏,更是皇帝权力的代表。这一制度的建立,对往后朝代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公九卿制

3、隋朝科举制

隋朝大业元年公元年,隋文帝杨坚创立科举制度,隋炀帝年间正式开科取士,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科举制自隋朝炀帝大业五年开始至清末光绪年间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期间选拔出大量的政治家、文化家、影响了数代人。科举制度极大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科举考试

4、隋朝三省六部制

由于王朝更迭频繁,地方势力各自为政,每个朝代均有不同官职与称谓。隋文帝杨坚统一朝代之后,在魏晋南北朝官僚制发展基础上,建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

所谓的三省意为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下设有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等六部,在六部之下各有四司,这项制度设立,是为了权力的制衡,有利于加强管理。在后人逐步完善之下,三省六部制最终成为当朝先进的政策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隋唐三省六部制

修建大工程

1、秦朝修建万里长城

秦始皇嬴政吞并六国实现大统一后,想抵御匈奴侵略,在战国诸侯国长城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葺,长城全长六千多公里。

于公元前年,秦始皇大举征发军队、奴役老百姓等两百余万人,耗费五年时间,将原秦、燕、赵三国长城加以修缮、增补,把这三段长城随地形衔接在一起,并扩大加固,让它成为一座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

秦长城由土筑或石砌而成,它宛如腾飞的巨龙,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宁,由西向东,绵延婉转,穿过戈壁草原,越过峻岭高山,一直奔向苍茫大海。在辽阔的土地上,建成了一条气势雄伟、横亘万里的长城,史有“万里长城”之称。

▲万里长城图

2、秦朝修建灵渠

公元前年,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领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从岭北五个方向进军岭南或驻守在关卡要塞。其中第五路秦军一路几乎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

当秦军深入广西地区之时,这里层峦叠嶂,山路崎岖,导致运输困难,兵马、粮草难以补给,使得秦军“三年不解甲弛驽”,进退维艰。

为了解决这一关键难题,秦始皇决定命令监察御史禄领兵修筑灵渠。史禄领到命令后,立即率领十万秦军和工匠到达现在的广西兴安县境内。经5年之久的艰苦奋战,于公元前年凿成通航,起到了拦水蓄水、分流、泄洪等多重作用,这条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运河叫——灵渠。

3、隋朝修建大运河

隋炀帝登上皇位后不久,便将都城从长安迁至洛阳,于公元年,征调了几百万民夫劳工,命劳工们开凿挖掘一条“大运河”。

它以洛阳为中心,往东北和东南张开,东北达北京,东南抵杭州,途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总长约两千七百公里,链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逐渐融为一体,作为中国古代经济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与作为政治中心的华北平原,增进文化交融,为后世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隋朝大运河

4、隋朝大兴城

公元前年,因汉长安故城历时近八百年,破败零乱,加之水源污染。随着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下发的一道诏书,决策在其东南创建新都“大兴城”。

大兴城外廊东西九千七百多米,南北八千六百多米,总大兴总面积八十四平方公里。精妙的线条,规整的棋盘,杨坚为这座新都定名大兴城,意为:定丁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斯。

▲隋文帝和秦始皇画像

总结:

秦朝与隋朝这两个极其相似的短命王朝,却对后世影响很大,二者有诸多相似的特点。首先秦朝总共十五年,二世而亡。修长城、开灵渠、三公九卿制等等,最重要的就是废除分封立郡县,这项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两千多年。

接下来是隋朝,跟秦朝惊人的相似,一共三十八年,也是二世而亡,结束魏晋南北朝四百多年的混乱,政策上三省六部,再而开凿大运河、大兴城,创立科举制度。

科举制弱化世族垄断官职的现象,这项制度一直沿用到了一千三百年后的清朝末年。同时两个朝代都是结束了乱世后的大一统王朝,秦朝结束战国群雄割据,隋朝结束南北混战。

参考文献

《大秦风云》

《大隋兴衰四十年》

《两晋南北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6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