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太岁是什么东西中国科学家精密仪器
我们小时候肯定听过这样一句话: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不想活啦。
起初不懂事的小朋友可能以为太岁就是万岁,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太岁自古以来都被中国人视为“极阴之物”,而且还详细地阐述道:其性大凶,触之不详。
由此可见,太岁在传统的中国人眼里还是高深莫测的存在。而古人为了解释太岁,故引用了阴阳辩证之说,但是对于太岁的认识阶段,我们还是停留在模糊的印象当中。
好在有了当代科学,中国科学家通过科学设备和仪器,准备从细微处认识太岁,这才让“太岁”的神秘面纱揭开了一半。
“太岁”历史,源远流长说起太岁,它早在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人们注意到了,例如在《山海经》当中就有关于太岁的明确记载。
当时的人们也尝试对太岁进行一番认识,但是奈何太岁既不是金、又不是木、也不是水、更不是火、还不是土,这就仿佛超出五行之外了,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有些大胆的古人决定尝一尝太岁的味道,于是拿着刀片割了一块放进了嘴里,他们发现太岁吃起来和肉一样有嚼劲。
而且让古人更加摸不着头脑的是,太岁看起来没有嘴巴,但是它居然会长大和恢复!当初用刀片割离的一小块太岁,过一段时间它居然又长全了。
这时候,太岁在人们眼里显得更加神秘了。毕竟这种没有任何生理特征的东西,到底是如何从外界汲取营养,补全自身的呢?
等到汉朝的时候,太岁身上表现出的“自行生长”这一特性就深深引起了某些道家和中医的兴趣,但是他们都无法科学的解释太岁到底是凭什么生长的。
即便是到了明代,著名医师李时珍对于太岁的认识也是停留在模糊的认知阶段。他只是在《本草纲目》中写道:久食太岁,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李时珍把太岁能够延年益寿的作用写出来了,而现在的很多人也相信并且使用太岁,特别是拿太岁来泡水,很多人认为此举可以大补。
最重要的一点,李时珍把太岁归为“乃生物也”。按照当时的字面意思,李时珍想表达的应该是太岁具有生命,不是死物。
但是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他没有给出答案。其实,不仅是李时珍,就算是到了如今科技极为发达的今天,科学家对于太岁到底该归为动物还是植物都存在着巨大争议。
发现“肉团”,切块下肚早在年8月,陕西西安的周至县某村的村民杜战盟就遇到了传说中的太岁。
当时他正在泾渭分明的渭河中打捞河上漂流的柴禾,正当他捞得不亦乐乎时,他的左脚似乎踩到了一个软绵绵的东西,杜战盟纳闷:这河底还能有什么软绵绵的东西呢?
杜战盟低头一看,瞬间大吃一惊的一跳闪开了,因为他看见清澈的河底下有一团“肉”。看着这团“肉”一动不动的,杜战盟也就逐渐壮起胆子,把这团肉乎乎的东西打捞到了岸上。
杜战盟趴在地上仔细打量着这团“肉”,但是一直搞不清楚这到底是啥。
本以为捡到宝的杜战盟突然想到家里还有体力活要干,于是他也顾不上多想这团“肉”了,而是一溜烟就飞奔回家了。
第二天下午,杜战盟再次来到了渭河边,这时他旁边还有两个同村的青年。杜战盟以为这团“肉”应该早已经被野兽吃掉了,但是他发现岸边的“肉”依旧纹丝不动,完好如初。
杜战盟十分惊奇,毕竟这团“肉”又不会发霉变质、还不招苍蝇,真的是太神奇了。于是,杜战盟就和两位同村青年一起把这团“肉”带回了家。
杜战盟和两位青年仔细打量了这团“肉”,但是都不知道是什么肉,最后他们也不想耗费脑细胞了,于是就打算切一块“肉”来给大家解解馋。
这三人于是就切了两块“肉”,一块煮着吃,另一块炸着吃。杜战盟三人吃了“肉”之后,发现没有任何味道,但是能够管饱,在当时那个年代,吃饱饭依旧是农民的愿望。
“肉团”生长,确认“太岁”这时候,他们称了称“肉团”,发现还有47斤,他们也都笑了笑,因为这能够他们吃好几天呢。过了几天,这三人又聚到一块想要解馋了。
杜战盟立马掏出剩余的“肉团”,却发现原来切掉的那一片居然又长出来了。
杜战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他赶紧称了称“肉团”的重量,发现它由之前的47斤增到了70斤,这让杜战盟等三人十分吃惊,于是他们就一同跑到县里向有关领导汇报了此事。
县里的有关人员对此十分重视,他们连忙前去调查情况。
与此同时,杜战盟发现“不明生物”的消息也传开了,西北大学的生物系教授杨兴中在电视上得知这个消息后,他连忙前往杜战盟家查看该生物到底是什么。
此后,很多生物学专业也都第一时间云集于此。
他们看着“肉团”形如海蚌、表面有细微的小孔,而且体表体内的颜色也截然不同,表面上黄白色,里面却是纯白,摸起来感觉十分柔软。
众多生物学专家一时间对此生物也是一头雾水,他们也从来都没有见过这玩意。这时,有一位专家说道:这很有可能是我国传统文献中记载的“太岁”。
这瞬间就轰动了全国,因为在此之前,“太岁”一直是古书中的生物,至于实物那基本上都没有。
而杜战盟这次发现的“太岁”,将是中国研究太岁的重要一步,甚至该太岁都成了国宝级文物。
检测“太岁”,发现黏菌日本人也很快得知了中国发现“太岁”的消息,日本明仁天皇在年10月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他迫不及待地明确表达了要去看看陕西周至县发现的“太岁”。
为了中日友好,我国就同意了日本明仁天皇的请求,于是让时任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负责陪同,最终日本明仁天皇看到了千年传说中的“太岁”。
要知道,日本自隋唐以来都学习中国文化,他们对中国记载的“太岁”也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下,日本终于见到了记载千年的“太岁”,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我国在得到“太岁”之后,是否能够科学的认识它呢?其实,科学家尝试用多种手段认识“太岁”,但是至今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因为“太岁”实在是太神秘了。
如果“太岁”身上的秘密有三点,现在我们至多发现了其中一点,剩余的大部分真相我们尚不知晓。
因为早在发现了“太岁”的第一时间,当时的西安市领导人就派很多的大学教授对“太岁”展开研究。
而各大高校的专家也不敢耽搁,他们用各种科学仪器对“太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检查。最后,各大高校的专家给出研究结果:“太岁”的1/3组成部分是“大型黏菌复合体”。
那么黏菌又是什么呢?科学研究表明,黏菌是一种介于真菌和动物之间的低等生物,而且它是需要吃“东西”的,真菌和细菌等都是黏菌的食物。
而且黏菌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喜欢栖息于腐殖质较高的地方,例如偏僻幽深的山洞、腐败成堆的落叶等。
而“太岁”之所以没有长嘴却能生长,其实就是因为它体内的黏菌能够不断的从土壤中汲取细菌和真菌。
这些动作肉眼根本就看不到,必须借助显微镜才可以勉强看到,而当初令杜战盟感到十分诧异的“太岁”生长的谜团也就这样解开了。
分离“太岁”,逼近真相外国人对“太岁”的研究更少了,他们只是把“太岁”称为“免疫之王”。
而且“太岁”身上的谜团有很多,所谓的“黏菌复合体”仅仅是构成“太岁”的一部分,尚有2/3的组成部分当时都没有搞明白。然而,这一切即将随着科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而水落石出。
年,西北大学通过“有饲培养技术”从“太岁”样品中分离出了两种黏菌,而这两种黏菌分别为“疣孢盖皮菌”和“扁垫双皮菌”。
同年,他们把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了硕士论文《“大型黏菌复合体”黏菌和真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当中。
此外,研究还发现了这个“复合体”中不仅仅存在上述两种黏菌,而且还存在许多种其他的真菌,例如青霉菌、曲霉菌等等。
年,西北大学生科院联合其他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起对“太岁”的剩余2/3成分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他们通过当时先进的分离装置,将“不明物质”成功分离了出来,结果却是一团白色的絮状物。
他们又赶紧将这团絮状物进行了化验,最终把这一絮状物鉴定为“聚乙烯醇”,正是这一物质占据了“太岁”的大部分重量。
此时,科学家再次犯迷糊了,因为按道理讲,聚乙烯醇是现代的一种化工原料,而且是世界公认的3级致癌物质,它怎么会出现在“太岁”头上呢?
至于这种成分是“太岁”天然自带的,还是环境污染的,截止目前科学界尚未有一致的答案。但是相信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太岁”的神秘面纱终有揭开的那天。
最后的话现在市场上的“太岁”价格不菲,品相好一点的“太岁”动辄多达10万元每斤。但是不管怎样,希望大家不要随便拿“太岁”泡水喝。
因为央视曾经播出的一个科普节目《太岁疑云》,这里专家专门对“太岁”泡过的水进行了科学检测,结果发现了水中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众所周知,重金属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不可谓不深,这也可以证明民间传言“太岁”泡水延年益寿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没有科学依据的。
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