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则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尚是如何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讲的是姜尚以钓鱼为引,被周文王(当时还是西伯侯)重用的故事,最早记录姜太公不用鱼饵垂钓的故事,是出自晋朝符朗的《符子·方外》:
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尝得一鱼。鲁连闻之,往而观其钓焉。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俯吟,及暮而释竿。
这里讲姜尚在隐溪钓鱼有56年了,但却不用鱼饵,一条鱼都没钓上来,看起来很高深莫测。当然这不是正史了,但后来宋代的《武王伐纣平话》,就把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发扬成了周文王求贤的故事了,而且表现的更加离奇。
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鱼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从此,就有了“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他人的策划中,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之后到神话故事《封神演义》发扬光大,再加上他活了岁,神秘睿智,所以姜太公的高大形象已经不能用神仙形容了,也就有了“太公在此,诸神退让”的典故。
当然姜太公不是神仙,他不会预先知道会碰到西伯侯,也不会故意做高深莫测:用直钩,而且不用鱼饵钓鱼,来吸引他人注意,万一西伯侯当时没有多想,那岂不是就彻底失去机会了吗。
关于姜尚的故事,在史记中是如下记载的: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是,姜太公曾经贫穷潦倒,年老时,就以钓鱼之机求见西伯侯,西伯侯外出打猎前,卜上了一卦,卦相所示:今天打猎必然会遇到可以辅佐周氏成就霸业之人。果然在渭河北边遇到了姜尚,和姜尚谈完话,感觉就是此人,于是对姜尚说:“我的先祖太公说,会有圣人来到周氏,周必然可以兴起。这说得就是你啊!我是等了你很久了。”于是称姜尚为“太公望”,和他一起载车而归,并尊为帝师。
史记中当然也有夸张的成分,但对于姜尚钓鱼描写也没那么多夸张了,而且由于古人生命普遍都比较短,平均岁数也就30、40岁,所以史记中的年老应该指30多,40岁的人,这个也比较合理。再就是姜尚钓鱼遇到西伯侯的这件事应该没有问题,所以推理还原一下实际故事,应该是姜尚30岁以后依然一事无成,所以就在渭河之边以钓鱼为生,一天他遇到了西伯侯,西伯侯与姜尚交谈后,发现姜尚大才,所以就邀请他来朝做官。之后由于姜尚真的有真才实学,治理政务非常好,才被封为国师。
所以说机会是偶然的,真才实学才是是让这件偶然事情变为必然事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真才实学,那么西伯侯遇到的就不是“太公望”了,而是一位渔夫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