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陕西如何为母亲河减负

陕西省宜川县组织造林队进行三北防护林建设。资料图片

治理后的沣河两岸风光怡人。本报记者李睿宸摄/光明图片

俯瞰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韩城段。本报记者李睿宸摄/光明图片

千里黄河从巍巍高山出发,绵延不息,向东奔腾入海。顺着“几”字蜿蜒,在流经陕西的公里中,黄河自北向南而去,滋养灌溉了三秦大地。但水土流失问题,是危及黄河中下游的一个挑战和隐患。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陕西乃至全国至关重要,如何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如何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围绕这些命题,三秦大地探索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的脚步愈加坚实。

制定修改封山禁牧条例、河道管理条例,实施防沙治沙法办法、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近年来,陕西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量身定制地方性法规32件,为母亲河水更净、山更青、坡更绿提供法律遵循。

黄河流域多年治理成效如何?近日,记者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举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进陕西,实地探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现状。

当好黄河的生态卫士“水”是关键

修订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修正水土保持条例、修订渭河流域保护治理条例……围绕“水”这一中心词,黄河流域的立法工作不断推进,黄河流域水环境的改善也随之而来。

沣河,这条源自秦岭北麓的河流,在陕西省西咸新区汇入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以前,沣河两岸一度杂草丛生、垃圾遍地。7月20日,记者来到沣河边,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碧波清浅,垂柳依依,白鹭时不时在河面掠过。

沣河岸边,矗立着沣河全指标水质自动监测站,陕西省环境保护公司总经理王团安指着检测仪器上的数字,向记者一一说明:“COD(化学需氧量)2.、总磷0.、氨氮0.……每一项都优于考核指标。”

“生态好不好,看鸟就知道。”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军前指着水面上时不时掠过的白鹭说,“水质好了、环境美了,鸟儿自然就飞回来了。”年以来,沣河内鲤鱼、鲫鱼等鱼类越来越多,日常可观测到的鸟类也不下20余种。

“治理沣河时,我们坚持‘随湾就湾’原则,保留了原有的河道,以及自然形成的水面、岛屿,增加滩面面积。”徐军前说,从以前的“排污沟”到年、年连续两年保持在地表水Ⅱ类,清澈的沣河又回来了。

随沣河一同变清的,还有“八水绕长安”的其他河流。

早在汉唐时期,“八水绕长安”便堪称一景——环绕西安,东有浐、灞,南有滈、潏,西有沣、涝,北有泾、渭。然而,这一景象却因生态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消失,“八水”仍在,却不复往日澄澈。

为重塑“八水绕长安”的景象,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近十年来,西安市在河湖治理上下足了功夫,特别是年出台了西安市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开始启动全域治水工作。

据陕西省西安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党占奎介绍,在治水工作中,西安市对“长安八水”和黑河、新河等5条重点河流全流域治理,推进斗门水库、渼陂湖和护城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我们希望,到年年底,能够实现河河相连、河湖相通、碧水长流、鱼翔浅底的目标。”党占奎说。

为黄土高原披上“绿衣”

保护黄河,意在河,根在岸。

从西安溯黄河而上,在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停驻脚步,漫山青翠,绵延的树林一望无际,装点了黄河两岸的风光。

然而在20年前,这片位于晋陕峡谷的土地,却遍布着突兀的岩石、裸露的黄土和稀疏的植被。“越是生态系统不完备、地势陡峭的地方,水土流失越严重。”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多年来,宜川县坚持在悬崖造林,实施晋陕峡谷重点区域的绿化工程。

“砌垒石坑”“回填客土”“深栽深埋、根部培土”……在十余年的不断探索中,宜川县的造林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悬崖造林技术方法。虽然技术摸透了,但在悬崖上种树,可不是个简单的事。

身背树苗,挂着绳索,紧紧贴在悬崖上移动,对于宜川县薛家坪林场造林队队长王永红来说,他和队员种下的每一棵树苗都历经艰辛。“有很多次,我们要从上往下降十多米,降到最后两三米时,吊着我们的绳索都松了,心里真的很紧张。”王永红说。

如今,王永红所在的造林队已经发展到50余人,在宜川县,这样的造林队共有8支。截至目前,王永红和其他造林人完成了晋陕峡谷直观坡面绿化3.5万亩、公路绿化38公里。

陕西省吴起县,曾被认为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年底,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占该县国土面积的97.4%。“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在延安市人大代表、吴起县村民闫志雄眼里,这曾是吴起县的真实写照。

改变从年开始,吴起县决定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羊,逐山头、逐地块地丈量核实口粮田,除人均留2亩多的口粮田外,其余的坡耕地全部退出。

自此,绿色开始成为吴起县的主色调。退耕还林的20余年间,吴起县土壤年侵蚀模数由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万吨,年降雨量由年的.3毫米增至毫米。

“原来的荒山都变绿了,有的地方植被太密集,人都走不过去。”闫志雄说,退耕还林后,气候越来越湿润,“以前春雨贵如油,现在两三天就会下场雨。”

从满目荒凉到盎然生机,陕西黄河流域的两岸逐渐被绿色点亮。据了解,年以来,陕西黄河流域累计完成营造林万亩,其中安排退耕还林还草任务89.95万亩,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99.7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封山育林.5万亩,天然林生态功能正不断提升。

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在陕西,减少入黄泥沙的关键在陕西。水沙关系调节,正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牛鼻子”。

陕西省延川县,地处陕北黄土丘陵残塬沟壑区,境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在延川县贾家坪镇,记者看到高30.5米,顶长米,宽6.5米的马家湾大型淤地坝。淤地坝由坝体、放水涵补管、溢洪道组成,年底竣工,年淤满。如今,坝地上生长着茂盛的玉米,曾经的沟壑纵横地区摇身一变成了千亩良田。

据延川县水土保持队队长任宏祥介绍,淤地坝是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百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防止水土流失中,创造出的一种以拦泥淤地为目的的坝工建筑物,拦泥淤成的地叫作坝地。“打坝如修仓,拦泥如积粮,村有百亩坝,再旱也不怕”,这句谚语说的就是淤地坝。

“实践证明,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关键措施。”任宏祥说,大规模的淤地坝从源头上封堵了向下游输送泥沙的通道,减沙效果十分明显。

不仅能有效调节水沙关系,淤地坝还被称作“粮囤子”“钱袋子”“聚宝盆”。“坝地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粮食产量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5~8倍。”任宏祥说。截至目前,延川县全县建成淤地坝座,据测算,通过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淤地坝建设等,入黄泥沙减少万立方米。

“陕北地区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为建设淤地坝提供了独特的条件。”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说,目前陕西省建成淤地坝3.4万座,占全国总数的58%,拦泥58亿吨,淤地造田86万吨,年灌溉面积公顷、增产粮食4亿公斤。

保护母亲河黄河,是时代赋予的重大生态命题,陕西乃至全国都不敢有半点懈怠。生态治理与修复非一日之功,让人欣喜的是,如今黄河流域的水更净、山更青、坡更绿,绿色版图仍在持续延伸。

(本报记者李睿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