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安澜靠什么黄河流域陕西段水土保持
图为陕西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的黄河壶口瀑布。杜静波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地处黄河中游的陕西,更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环节。面对水沙关系调节、干支流水污染治理、黄土流失等一系列问题,陕西如何做到“由黄变绿”,将绿色版图向北延伸公里?记者一路沿黄河北上展开调研,发现陕西已经由单纯的水土流失控制趋向以生态效益为中心、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在绿色生态中追求高质量发展。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由府谷县墙头村入陕,一路向南,至潼关折向东出陕,全长公里。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陕西乃至全国都十分重要。
近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宣传活动采访团赴陕西采访,经西安、渭南、韩城、延安,从支流到干流,一路沿黄河北上,绿色满山川。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陕西绿色版图向北延伸了公里,植被覆盖度达到60.68%,年均入黄泥沙量从年之前的8亿多吨降至2.7亿吨。
“人进沙退”、由黄变绿何以实现?水沙怎么平衡?探寻陕西黄河治理轨迹,对黄河流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大有启发。
“一河一策”治水兴城
黄河流域陕西段承担了全省83%以上工业用水和78%以上生活用水,污染防治任务重。“十三五”以来,陕西分区域开展了渭河、延河、无定河、北洛河、清涧河、仕望河、泾河等流域水污染防治,“一河一策”精准治理。
渭水河畔,绿意盎然。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在渭河、沣河、泾河穿境而过的陕西省西咸新区,随坡就坡、随湾就湾的滨水生态景观带,像一条五彩绸带,蜿蜒曲折地铺设在渭河边上。位于西咸新区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周边亩的新渭沙湿地、多亩的涝渭湿地和多亩的渭滨湿地,尽显生态之美。陕西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也落户于此。从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到中深层无干扰供热、装配式建筑、合围式巨构等,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诸多理念在创新港这个美丽小镇集中应用,处处散发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气质。
西咸新区沣河金湾有一座全指标水质自动监测站,用于监测沣河入渭断面水质。通过更新升级仪器,该监测站拓宽了水质自动监测的检测因子种类,可对特征污染物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该监测站管理者王团安介绍,监测内容涵盖常规五参数(pH、溶解氧、水温、电导率、浊度)、总磷、总氮、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流速、水位11项。
走出水质监测站,顺着步道来到沣河边上。“别看这里现在是公园,多年前到处都是垃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沣河水质特别差,简直就是一个排污沟。”王团安是地道的陕西人,从小在沣河边长大。他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沣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飞鸟掠过水面,碧波荡漾;岸边休闲公园里,绿道伸展。这条绿道由渭河,灞河及其支流浐河、库峪河,沣河及其支流潏河、滈河,以及秦岭环山带组成,称为“三河一山”绿道网络,是西咸新区践行全域治水理念的生动写照。沣河入渭口、伊人广场、沣河生态湿地公园等,一大批河湖综合治理亮点不断刷新城市“颜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这里发现的鸟类有37种。“生态环境有没有变化,鸟儿最知道!”站在西咸新区沣河入渭口眺望远处,西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军前感慨地说。
滨河大道上新建的灞渭桥颇有汉唐古韵,气势恢宏。它是西安渭河生态景区一个重要地标。年10月,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在陕西率先开工建设。“针对渭河综合治理工程资金需求大的实际,我们在依靠国家支持的同时,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西安市渭河生态管理中心主任侯婧昕告诉记者,西安城市段采用融资代建方式建设,将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范围内的土地未来收益作为偿还贷款来源,着力开展融资贷款工作。
堤路林结合、乔灌草搭配、花竹藤点缀,看似融合天成,实则精心设计。渭河综合治理堤防工程变身开放的生态景观区,成为骑行爱好者的打卡之地。“今年这一带的变化特别大,骑行一路,美景尽收眼底。”今年51岁的任小为经常在西安市内骑行,每次骑到灞渭桥都会停下来拍照。
“渭河入黄河断面达到Ⅱ类水质,创近20年来最高水平。”这是年陕西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最新监测统计结果。针对黄河流域,陕西省年排查黄河流域排污口个,完成个问题排污口整治,力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修复生态筑牢屏障
奕奕梁山,夏阳古渡。在夏阳瀵湿地生态修复实验区,芦苇在微风中摇曳,诉说着生态之变。
“以前这里有许多私自挖建的鱼塘、莲池,还有临建的管护房等,加之附近村民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乱倒,整个湿地面目全非。”渭南市合阳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姚旺辉告诉记者,由于承包关系混乱,这里曾纠纷不断。
“还芦苇、还湿地、还水面”。年底,合阳县开始实施湿地植被恢复、鸟类栖息地生态修复、湿地环境治理、水岸修复等工程措施,将区域修复成游禽栖息地、候鸟迁徙驿站的近自然湿地。
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所在。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是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的重要举措。
从夏阳瀵出发,乘车20分钟就到了韩城市沿黄生态林带建设姚家庄示范点项目。黄河在韩城流域以禹门口为界,上游为峡谷河道,下游河道宽阔,平面形态呈喇叭状。沿黄生态林带建设项目主要对黄河沿线土崖荒坡荒沟、入黄支流峪口等宜林区域,按照“宜林则林”方式,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问题,构筑绿色屏障。
黄河小北干流韩城段属于无堤防河段。据了解,自年以来,河势由东岸逐年向西岸摆动。河道主流常年侵蚀河岸,造成高岸持续坍塌后退,农田被毁。梁带村段、河渎村段就连续发生多次高岸崩塌,安全隐患长期存在。
“依托全省沿黄生态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以及水保项目政策支持机遇,我们继续实施黄河沿线生态林带,固沟保塬、坡耕地等项目。”韩城市林业局局长文继维说,黄河西岸高岸防护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陕西的水保治理是一个不断探索和进步的过程。”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表示,陕西经历了由被动治理到主动治理与预防监督相结合,从单一措施的局部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水保耕作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过程。
方兰说,陕西的水保治理目标已经由单纯的水土流失控制趋向以生态效益为中心,治理与经济开发相结合,在绿色生态中追求高质量发展。
地处黄河中游西侧的合阳县,光照、海拔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葡萄生产优产区。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带动下,葡萄产业已经成为合阳县支柱产业。“合阳冷棚红提”品牌价值高达5.98亿元。
“产业发展了,群众致富了,思想觉悟提高了,保护变成自觉积极的行动,形成良性循环。”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负责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副教授张宗勤认为,沿黄各地要探索适合当地的高效产业,保护与发展并举。
在韩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龙门镇,卧有一条“钢铁巨龙”——始建于年的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走进厂区,却难见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厂中公园景色宜人。
“我们这里是‘出铁不见铁、运料不见料、行车无扬尘、空中无污染、废气超低排、固废全循环、废水零排放’。”龙钢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安民说,作为陕西省钢铁产业发展振兴规划扶持的国有重点钢铁企业,龙钢公司目前是全国第二家在线生产的AAAA级钢铁工业旅游景区。
矿区生态再造、重点水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整治、水土保持生态长廊、淤地坝除险加固、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这八大重点工程聚焦生态治理的重点难点,多点结合持续推进,为陕西生态环境改善注入活力。
造林还林“拴牢”沙地
“陕西的水土保持在全国一直举足轻重,可以说,黄河治理的根源在中游,中游的重点在陕西,陕西的关键在水土保持!”延安市宜川县副县长曹红星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态治理。
以前的晋陕峡谷,到处是光秃秃的岩石,黄土裸露,植被稀疏。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怎么办?气候干旱、缺水怎么办?宜川县的造林人总结出四条经验:砌垒石坑、回填客土、栽植大苗、引水浇灌。这样的造林方式,突破了石质山地无法实施人工造林的局限。
丽红专业造林队是宜川县石坑客土造林的专业造林队之一,由一群热爱造林事业的农民组成。他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参加植树造林。从年开始,丽红专业造林队负责人王永红就带领队员们翻山越岭在悬崖种树,一干就是17年。
“山势陡峭,我们就用绳索把人吊在悬崖峭壁上挖坑、填土、栽树。为解决土层浅薄问题,经常是背土上山,填入坑里。”王永红说。他们零事故、高质量完成了石坑客土造林多亩。
椿树峁造林示范点是近年来实施晋陕峡谷绿化工程的一个示范点。该项目是年由“三北”防护林工程资金与宜川县财政资金捆绑实施的一个项目,共栽植1.5米侧柏余株。
“二三十年前,这里满眼都是荒山,也就是你们印象中黄土高原的样子,一到大风天,黄沙漫天,一到雨天,流失的黄土源源不断输入黄河,‘一碗水半碗沙’就是形容以前的黄河。”曹红星说。
“穷山恶水”如何变成“青山绿水”?治沙!正因有像王永红他们一样的造林人不畏艰难、扎根黄河沿岸植树造林,才有了眼前的一片林一片绿,年入黄河泥沙量大大缩减。
在植树造林的同时,宜川县鼓励村民发展苗木产业,共培育苗木多亩,其中珍稀资源苗木白皮松多亩。这些年,延安退耕还林还草万亩,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封山禁牧从吴起始,退耕还林从延安走向全国,实现了“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目标。
20多年来,延安从原来的“黄马甲”变成了“绿马甲”,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年入黄河泥沙由治理前的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达88%。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稀有物种由少变多,百姓也由穷变富。“希望尽可能把黄河沿岸生态脆弱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围,提高群众造林、护林、营林积极性,促进恢复自然生态。”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说。吴起县退耕还林展馆馆长刘广亮坦言,吴起县是“浅绿”不是“深绿”,建设美丽吴起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还需要加大生态修复保护的投资力度。
加强立法护航生态
黄河流域“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陕西黄河流域国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5%和76%,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长期存在。开展黄河保护立法是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律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黄河保护立法列入年立法工作计划。国务院对黄河保护立法起草工作也作出专门部署。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其中包括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黄河保护法草案。水利部就黄河保护立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通过黄河保护立法作出系统性、整体性制度安排,以增强黄河流域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高质量发展。
为依法解决黄河流域陕西段面临的水土流失、支流污染等问题,近年来,陕西省不断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立法。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小燕介绍,本届以来,制定修改省地方性法规32件,审查批准设区的市法规43件,涉及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修复、河道整治和水土保持、污染防治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传承和保护等。
聚焦“山青、水净、坡绿”,陕西省人大常委会连续4年开展执法检查,先后依法监督以汾渭平原涉及区域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以黄河、渭河及汉江、丹江流域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以及全省范围的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每年依法听取省政府上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报告时,将黄河流域污染防治作为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监督,促进污染系统治理和修复。”刘小燕说。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探索打出“立法+监督+代表”“决定+监督”等组合拳,用严格制度、严密法治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副省长程福波表示,当前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存在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较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急需加快等问题。“要坚持依法治理,加快推进立法修法工作,将黄河保护与治理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等予以立法确认,严格执法监督问责。”程福波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李万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