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之称的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地处我国西北之地,又被称之为渭河平原,其主要区域为陕西中部,南依秦岭,北邻黄土高原是一条由西向东的狭长平原地带。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流域流经此地并培育出肥沃的土地,迄今为止关中平原依旧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关中平原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大王朝均选择在此定都都城的建立为关中平原带来了大量的城市群和人口流动,从而也使得该地区成为当时的全国经济中心。例如唐长安城在历史上素有“万国来朝,四海通商的景象,由此可见当时长安之繁荣。但是随着朝代的更迭,战争所带来的人口变动,关中平原曾积累下的深厚经济基础逐渐被消弱。这片曾让万国羡慕的土地终归还是沦为了边缘经济区,它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成为了他的劣势。
关中平原的经济是如何雄起的?1.古代都城的吸引力。自周伐纣成功开始,关中平原便成为诸多王朝的根据地,秦统一六国定都咸阳,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以长安为都建立汉朝。而后我们熟知的隋朝大兴城,唐朝长安城等城市群也在关中平原拔地而起。作为王朝都城所在关中平原几千年来具备了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政治优势,而这种政治优势又极具吸引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力所在:
古代生产力等条件有限,作为统治者定当率先发展都城所在地,为达成这样的目的,统治者会将其他地区的优质资源通过政治权威来集中到都城地。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一方面既为都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又削弱了其他区域的发展,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这种做法相当于一种政治上的宏观调控手段,利用有形的手来发展一地经济。另外关中平原作为都城所在,在农业社会中,他能够第一时间享受到统治者制定的农业发展政策。例如漕渠、郑国渠等水利设施都在关中修建,如此一来便为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郑国渠在古代都城就是王朝的中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促使整个国家的人口、贸易、金融等资源向此聚拢。而这种流动还是是完全的自然流动,它是建立在都城优质的发展机会和优越的经济生活之上。在唐朝像我们所熟知的大诗人杜甫,李白等都曾在长安生活过,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仕途上的肯定。其实这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孔雀东南飞”即优质的人才都喜欢前往经济发达的地区是一个道理。王朝都城就像关中平原上的一块巨大的磁铁,他时刻吸引着各种优质资源,在无形中推动了关中平原的经济发展。
2.厚实的农业基础。
关中平原为温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条件适应农作物生长,另外区域内为合金和浐河,灞河等河流密布,农业灌溉资源充足,加之由朝廷主修的水利设施再次新修,从而使得关中平原的农业发展稳定强劲,成为地区经济的坚实基础。
关中农田3.稳定的发展环境。
统治者选择都城,其中有一项要求就是地理环境要稳定安全,关中平原是盆地四面高山环绕,又有潼关,函谷关,大散关,萧关等战略要地作军事屏障,不易受到外敌的侵扰。当然都城确立之后为保王权稳定,整个国家的核心军事力量也都会驻守此地,从而人为性的为关中平原提供了安全保障。地区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环境,关中平原自周秦到汉唐,几千年来的在天然屏障和皇权的护佑下奠定了坚实、稳定的经济基础。
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发展情况。关中平原虽然在经济发展上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事物的发展终归是会变化的。唐以后,关中平原的经济便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古代关中平原的经济优势又是如何弱化的呢?
1.都城离去,政治中心的转变使其失去吸引力。
西周、秦、西汉、隋唐等朝代让关中平原有都城的加持,其在皇权的调控下获得了大量的发展资源,但是东汉,西晋,宋元明清等朝代都将都城迁出,关中原有的政治中心优势不在,各项资源也相应地会减少。其经济与新的政治中心存在量的差别注定是不可避免的。
唐长安的城市结构2.历代战争,尤其是安史之乱让关中平原失去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对于古代而言,战争的危害是巨大的,人口流失,城市损毁,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等都是战争对地区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历史上的王莽乱政、黄巾起义、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战争都对关中平原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打击。而在所有战争中,安史之乱对关中平原的损害无疑是最为沉重的。据史书记载,安史之乱之后的关中地区曾出现了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现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此也有“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的描述。毫无疑问安史之乱后关中平原经济元气大伤,民生困苦,曾经的繁华的长安城也一去不复返了。
3.人口大迁徙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人口大迁徙,对关中平原而言影响颇深的便是安史之乱带来的人口迁徙,整个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之久,关中平原经济民生完全被破坏。此后该地区常年陷入了藩镇割据,混乱的战争局面,而彼时南方则相对稳定,为此民众纷纷,选择南迁进行生活。据统计,当时整个北方大约有百万人口迁入南方,而迁入人口为南方既带来去丰富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南方的经济在此种情况下得以进一步发展。
安史之乱另外,因战事频发唐朝中后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完成。在整个过程中南方稳定的环境及政治中心的设立和大量人口的涌入,为南方的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障。至此南方的经济优势开始凸显,而关中平原则开始逐渐没落。
4.自然资源的大肆开发对关中平原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
关中平原长期作为都城所在地,大量木材及森林资源被砍伐用作工程建设。以黄土高原为例,《水经注》中曾记载黄土高原“杂树交阴,云重烟接;翠柏烟峰,清泉灌顶”。可见当时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之高,但到宋代黄土高原生态已经恶化,土地沙化严重,黄河开始泛滥,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生存。
黄土高原另外,隋唐之前关中平原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关中平原的土地负担加重,土壤肥沃程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使原来农业上富裕的关中平原也开始变得紧张。作为农业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变化。
曾经让关中平原引以为傲的经济优势,在战争、都城变化,人口迁徙,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因素下逐渐沦为了弱势。同时传统农业社会在经济发展上的多样化,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使关中平原的经济没落在历史的过程中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必然趋势。同时关中平原经济的演变也告诉了我们一个经济与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所在。现当代我们在大力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一定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不能片面地追求速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