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西安全国能源信息平
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总站执法人员多年扎根深山,守护西安人的“生命之水”,年,该站获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奖,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西安市黑河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总站执法人员多年扎根深山,守护西安人的“生命之水”。年,该站获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奖,为西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畅行在浐灞生态区广运桥上,尽享灞河之美。
蓝天白云常做客,绿水青山入画来。初秋时节,漫步在古都西安,你会发现,天变得更蓝了,水变得更清了,秦岭也变得更绿了,满眼是欣欣向荣的生态美景。
这幅生态美景的绘就,得益于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始终把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时,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每一家为减排贡献的企业,离不开每一位为低碳付出的市民。
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改善,并非一蹴而就。“十三五”以来,西安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扎实推进“生态西安”建设,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共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成为城市最亮底色。
西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要求落到实处,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为目标,坚决打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大保卫战,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西安。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行业牵头、属地管理”的原则,成立了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主任领导制,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同时,建立了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工作推进“五项机制”等多项制度,每月统筹调度工作,确保职能高效发挥。
修订出台了《西安市水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让生态环境保护的法治保障更加有力。通过立法将2月15日设立为“西安生态日”,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生活成为习惯。
建立长效机制护好绿水青山
西安市成立了西安市委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委员会,统筹推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整治工作,系统谋划,综合施策,努力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年,西安市彻底完成了秦岭违建别墅专项整治及后续任务,恢复生态亩,51座小水电站退出拆除任务全面完成,秦岭区域所有矿权全部退出。同时,建立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西安市委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坚持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全方位、全视角、全过程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印发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实施方案》,明确82项工作任务,编制完成《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约谈制度》《考核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并强化地域网格化管理。
结合西安市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保护需求,综合生态保护红线类型、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估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确定10个禁止开发区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作为全国首批、全省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区,共埋设界桩点个、标识牌12个,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矢量成果图两套、外业调绘工作底图21张、界桩登记表份,基本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台账数据库建立和信息入库工作。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部工作部署,每年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按照卫星遥感监测报告反馈点位及重点问题线索,赴各自然保护区对人类活动点位进行排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并适时进行“回头望”。年以来,“绿盾”专项行动共将99个问题列入整治台账,并基本完成整改,有效维护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
治气多措并举创造历史佳绩
西安市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调整,深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项措施,坚持铁腕治气、科学治气、协同治气,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由年的天增加到年的天,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顺利完成“十三五”收官考核指标任务。特别是年超额完成了生态环境部下达的“夏防期”“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治理目标任务,空气质量“优增重减”:优级天数达到56天,创下历史最佳纪录,蓝天含金量持续提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15天,同比减少13天,首次消除了严重污染天气。
“气质”优良的背后,是西安市坚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结果,累计完成重污染企业搬迁或关闭22户,摸排整治“散乱污”企业户,3家热电厂全部完成超净排放改造,完成有机废气深度治理市级示范项目个;是西安市坚决调整优化能源结构的结果,累计完成90.2万户城乡居民“双替代”工作,用煤企业由年的24家减少到年的10家,淘汰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台,8家供热企业30台燃煤锅炉完成超净排放改造备用;是西安市坚决调整优化运输结构的结果,截至年年底,西安市铁路货运量累计达到.3万吨,较“十二五”末增加万吨;是西安市坚决优化调整用地结构的结果,累计实施露天矿山综合整治项目5个,完成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28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3万亩。
同时,西安市强化了重污染天气应对和科技支撑。对重点行业涉气企业实施绩效分级,采取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建立落实了24小时应急值守、空气质量会商研判、应急管控信息调度等制度,着力应对重污染天气。在全市个镇街布设市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基本实现监测站点全覆盖。先后建成套高空烟火监控系统、辆出租车走航监测系统以及网格化监管系统,形成了“人防技防相结合、线上线下互联动、处置流程全闭环”的环境监管新模式。
秉承全域治水探索碧水兴城
“十三五”期间,西安市出台《全域治水碧水兴城西安市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按照“治、用、保、引、管”的总体思路,系统推进“”水系综合治理,加快实现河河相连、河湖相通、碧水长流、鱼翔浅底的总体目标。统筹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通过全域治理,将形成“堤固、岸绿、水清、洪畅、景美、管理长效”的水系治理新格局。
截至年年底,西安市个治水项目已竣工,渭河西安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并呈现水质改善、水量增加的态势;渭河城市段、灞河左岸、沣河金湾、潏河樊川湖等一批全域治水重点项目建成开放,有效改善了区域环境质量,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赢。
西安市参与考核的14个地表水断面中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10个;其中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于国家考核目标两个类别。21处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已完成整治任务,达到“长制久清”标准。纳入国家考核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为%。“十三五”期间,幸福河、皂河、浐灞河、漕运明渠等流域先后实施一批截污管网建设,将污水截流收集后送进污水处理厂处理,河流水质有明显提升。
此外,积极开展水资源节约保护。严格落实取水许可制度,在新、改、扩建项目的审批、核准、备案中,严格要求并审查项目水资源论证。全市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0%以上(含一级A标准补充湖池),主要用于公园湖池补水、园林绿化、冲洒道路、洗车及杂用水。年,西安市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
严格准入管理保障土壤安全
“十三五”期间,西安市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出发点,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的原则,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积极构建土壤环境管理体系。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在土壤污染监测和调查方面,完成13个国家土壤风险监控点布点采样,对全市80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24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土壤开展了监测;依据农用地详查结果,对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进行了划分,并实施分类管理;完成全市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23个筛选确定的中、高风险地块采取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持续开展污染地块风险排查,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动态更新全市污染地块名录;建立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制度,对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依法在变更前全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将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评的重要内容,不予审批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有效防范了建设用地新增污染。
踏上新征程奋力谱新篇
回顾“十三五”,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硕果累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得到大力倡导。展望“十四五”,西安市将坚持以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为核心,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为总抓手,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务实的作风,奋力谱写千年古都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在“十四五”的新征程上,西安市将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刚性约束和政策引领作用,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调“优”产业结构、调“清”能源结构、调“绿”交通运输结构,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腾出空间,协调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积极推动工业、能源、交通、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控排,加快碳达峰行动进程。
把蓝天保卫战作为重中之重,多方向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在冬季清洁取暖方面,以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清洁取暖为重点,疏堵结合减少生物质焚烧现象。在机动车污染管控方面,加快车辆结构升级和电动化更新,提升铁路货运比例,积极构建绿色物流配送体系。在扬尘污染防控方面,依托科技手段和实时监测,突出精细化管理,全力做好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管控。在VOCs排放削减方面,统筹推进源头、过程、末端减排,重点在源头替代及无组织排放方面,下大力气挖掘减排空间,持续推进PM2.5与O3协同控制。
在打好碧水保卫战方面,坚持“三水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加强水质研判,及时发现,跟踪抓好整治,加大管污、控污、截污、治污力度,积极推进雨污管网建设和错接、混接点改造;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标改造,扎实开展水源地保护区污染整治和规范化建设,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此外,坚持源头防治,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巩固提升耕地分类管理,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降低农产品超标风险。深入实施建设用地环境准入,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政策规定,防止新建项目对土壤造成新的污染。落实土壤调查评估制度,因地制宜实施污染地块准入管理,合理确定土地用途,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体系,严守环境安全底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能源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邮箱:hz
people-energy.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