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美食关中南倚秦岭,渭河从中穿过
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战国时期,张仪向秦惠王陈说“连横”之计,就称颂关中“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贸,沃野千里,蓄积多饶”,并说,“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比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称谓早了很多。就成为物产丰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
羊肉泡馍羊肉泡馍,亦称羊肉泡,古称“羊羹”,关中汉族风味美馔,源自陕西省渭南市固市镇。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因它暖胃耐饥,素为陕西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吃的“总代表”。
凉粉关中地方产豌豆、冰豆、红薯、土豆,也产荞麦。荞麦、冰豆和豌豆磨成粉,经过简单的加工处理就制成了粉面。粉面除过调汤和炒菜“挂件”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作凉粉。作凉粉,关中土语叫作“汊凉粉”。“汊”是纯粹的方言,能够准确地表达凉粉的制作过程。“汊”应该与火有关系,这个字究竟应该怎样写,字典里找不出来,暂且用“汊”字替代,虽能表音,但已无法正确地表意。
甑糕甑糕(甑,zèng。关中方言中为韵腹高元音,读作zìng,讹作jìng。)是西安和关中地区特有的传统风味小吃,用糯米、红枣或蜜枣、红豆置铁甑上蒸制而成。甑糕小吃历史悠久。甑,是中国古代一种非常古老的蒸器,有陶制、铜制、木制、铁制等,后经民间传承,将铁甑保留至今,而用之蒸制的粘糕也别有风味。
一锅炖一锅炖原指关中及农村地区等一些地方的烹饪形式,是使用灶台铁锅炖鸡、鹅、鱼等菜肴的方式,以烧柴为主,比较出名的有“铁锅炖大鹅”“地锅鸡”“灶台鱼”。起源于闯关东时期,到关中的人们,通过乱炖的形式产生的菜品。现指一种脱胎于火锅店的饭店餐饮模式,以电加热铁锅炖为主。
扁扁面关中有一种面条,人称“扁扁面”。面和得软,面醒之后稍擀,用刀切成宽条,梨木案板上撒上玉米面粉,缒住两头一边撕,一边摔,面条宽如皮带,厚而长,一根面条就是二两面,开水锅里煮了,一边美美的吃,醋酸,辣子辣,油香,面白而筋,一根面条二两,两根面条四两,能吃三根面条的就是好汉子。三两根面条吃完,额头上冒汗,嘴唇辣得唏溜,喝一碗面汤,原汁原味,肚子鼓鼓地舒服,临走不免还要夸赞一声:“嘹咂咧。”
酸汤水饺酸汤水饺,顾名思义,贵在酸汤。但饺子也是好的。猪肉馅,羊肉馅,海鲜馅,都有,以羊肉馅最受欢迎。一般手工制作,现捏现卖。讲究馅大皮薄肉多。基本是一个肉丸子。捏时双手合拢,两个大拇指往里一挤,使饺子呈带花边的疙瘩状。所以也有叫羊肉疙瘩、猪肉疙瘩的。
水盆羊肉是由商周时代的“羊臐”演变而来。秦汉时称为“羊肉臐”,唐宋时又叫“山煮羊”。《山家清供》一书中,记述了煮羊肉汤的技巧,指出:羊作脔,置砂锅内,除葱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搥真杏仁数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烂。可以把馍泡入汤中一碗连吃带喝,也可以吃一口馍喝口汤,陕西澄城县的水盆羊肉是用一种月牙饼搭配吃的,把肥瘦相间的羊肉片夹在刚打出来的月牙饼中,加些新鲜青椒丁,就着羊肉汤。
油泼扯面是一道传统面食,在陕西扯面又叫拉面、拽面、抻面、桢条面、香棍面等,制作原料主要有面粉、菜籽油、香醋、酱油等。面煮熟捞出,至碗中加盐、醋、切碎的蒜苗、辣椒面,油烧热浇至辣椒面和蒜苗之上,拌匀可食。据说已有多年的历史。油泼面是在周代“礼面”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秦汉时代称之为“汤饼”,属于“煮饼”类中的一种;隋唐时代叫“长命面”,意为下入锅内久煮不断;宋元时代又改称为“水滑面”。
臊子面臊(sào)子面是中国陕西省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是著名西府小吃,以宝鸡的岐山臊子面最为正宗。在陕西关中平原及甘肃陇东等地方流行。臊子面历史悠久,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鸡蛋等,做法简单。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对于陕西人来说,臊子面的配色尤为重要,黄色的鸡蛋皮、黑色的木耳、红色的胡萝卜、绿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既好看又好吃。
蒸面蒸面陕西小吃,是风味小吃一绝。关中一代的凉皮就与蒸面类似,是陕南人早点之首选,也是外地游客颇具口碑的风味小吃。远在外地出差,或者游子归来都要必吃一盘“正宗安康蒸面”。蒸面已经是安康地区不可缺少的美味小吃。其入口既有润滑感,也有一丝丝酸辣。嚼起来劲道,入味。蒸面已经成为安康人早点的必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482.html